《西南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党建引领促脱贫 结对帮扶拔穷根

摘要:党建引领促脱贫 结对帮扶拔穷根 党建引领促脱贫 结对帮扶拔穷根 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把帮扶县(村)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把脱贫成效作为党的建设的检验标准,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以党建促脱贫,扎实做好泸州市合江县、凉山州昭觉县等24个县(市)、654户贫困户对口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00余万元,整村结对帮扶的10个贫困村已有8个村实现整村脱贫,其中4个村获评市级以上四好村、1个村被认定为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一 提高政治站位 把脱贫攻坚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牢记政治责任,强化脱贫攻坚使命担当 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重大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聚力脱贫攻坚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组建党委书记和校长负总责,二级党组织书记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抓落实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增设专职脱贫办副主任1名,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 党委牵头抓总,加强脱贫攻坚顶层设计 按照“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组织是后盾,带头人是关键”思想,着力建强党组织、培养带头人,制定帮扶计划,实行挂图作战,重大工作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部署协调。2018年,学校党委先后召开40次专题扶贫会议,由学校负责人带队29批次、278人次开展定点调研、帮扶工作。 层层落实责任,推动脱贫攻坚落地见效 坚持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要点,列入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重大督查督办事项。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以党支部为单位与654户贫困户结对认亲,因户施策,扎实开展结队帮扶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 二 抓好队伍建设 把帮扶县(村)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 选派干部当好脱贫攻坚“领头羊” 先后遴选36名优秀年轻干部、医疗业务骨干进驻结队帮扶县(市)和定点帮扶村。其中,帮扶干部中有党员29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10人。定期与帮扶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切实落实驻村帮扶干部待遇,优先选拔任用表现突出的扶贫干部。 支部联建筑牢脱贫攻坚“主心骨” 组织校内党支部与对口帮扶村党支部开展结对联建,在村“两委”换届时协助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结对党支部书记履职能力培训,规范党支部“三会一课”等规章制度。加强结对帮扶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累计捐赠资金100余万元,新建或改造4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切实提升村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和服务群众能力。 党员示范争当脱贫攻坚“排头兵” 通过“上级党组织、结对帮扶党组织、村党支部”三级培养体系,把帮扶地党员培养成技术能手,把技术能手培养成党员,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仅2018年,先后发展技术能手党员8名,培养党员技术能手23名。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支持泸州市合江县回洞桥村青年党员发展的竹鼠养殖项目、凉山州昭觉县金野以匹村青年党员发展的养羊养牛项目,已帮助多家贫困户脱贫解困。 三 聚力精准帮扶 把脱贫成效作为党的建设的检验标准 开展“订单式”教育帮扶 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深入开展“订单式”教育帮扶工作,目前已在45个深度贫困县招收免费定向培养学生90人,免费接收凉山州盐源县、昭觉县等帮扶地110余名卫技人员到学校接受成人学历教育、到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积极组织学校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开展“助学一元捐”“认穷亲戚”、成立“育蕾基金”等形式活动,扎实开展助学济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工作。 实施“传帮带”医疗帮扶 统筹附属医院资源,组建“博士?专家服务团”,赴对口帮扶地开展医疗业务指导、义诊服务等活动;举办护士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医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卫生管理干部等各级各类培训7期,培训贫困地区医务人员300余人次。创新远程医疗扶贫模式,通过将贫困村卫生室建设为附属医院技术服务指导站,扎实开展远程诊疗帮扶工作。 创新“造血式”定点帮扶 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捐赠资金550余万元用于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组建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为主体,学校各级党组织、帮扶地党支部和党员共同参与的产业帮扶党员先锋队,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集体经济”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贫困村产业;采取“以购代捐”形式,累计出资370余万元采购帮扶村农产品,助力贫困村产业发展,不断提升贫困户、贫困村“造血”能力。通过组建文化惠民党员先锋队,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文化传承、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活动,不断丰富贫困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激发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关于加强职能部门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关于加强职能部门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职能部门队伍建设的思考 □校长办公室主任 代天祥 职能部门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各职能部门重视队伍建设。特别是2016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各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增强团队履职能力和凝聚力,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能力,总体上克服了人手不足的现实困难,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但从实际来看,工作队伍还存在与学校快速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具体来说,一是人员不足。2016年机构改革时作出了“做大做强院系所,调整优化党政后”宏观定调,因此在机构设置、干部配置、工作人员配备上向院系所做了大量倾斜,这一决策符合学校未来发展需要,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部分部门人员配备不足,有的部门科级岗位长时间选配不了适宜人选等情况。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与学校要“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教育培训不足,缺乏系统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四是工作队伍不稳定,个别部门人员流动较大,不利于干部队伍梯队建设。 建议意见 >>>学校层面 ◆配齐人员、优化结构。职能部门人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有效性、组织的周密性、规划的可行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非常重要。按照各部门机构设置的岗位职责,建议配备一支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干部队伍。人员选拔应扩大选择范围和途径,在面向校外公开招聘的同时,可考虑面向院系调用优秀人员,并且要始终严把入口关,在综合考虑年龄、学历、职务、专业后,优先选择高学历、高素质、高效能的管理人员,促进职能部门和院系所干部职工的动态交流,以利于干部队伍梯队建设。 ◆加强考核,强化激励。学校应在政策上对政治业务素质好、管理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管理人员给予正向激励和政策倾斜,比如在优秀人员的年度考核、职务竞聘、职称评定、培训交流、待遇福利等方面;适时启动职员制改革,努力争取政策支持,打通干部选任过程中在编与非在编的制度障碍,同时对不适合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要进行适当分流引导。通过加强考核,强化激励,以达到提升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强化培训,提升素质。一是实行岗前培训。对各级各类新进入管理系统的人员要进行系统岗前培训,并设置一定期限的工作实习期,表现优秀方能正式上岗。二是实行轮岗培训。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安排管理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管理人员到其他部门,或者院系轮岗锻炼。轮岗包括在同一部门不同科室岗位之间的流动;也包括在不同部门(院系)之间的岗位合理流动。如有条件,应积极争取到省厅等主管部门或者市级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交流学习。三是鼓励学历提升。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管理人员提升学历,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地对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以有效改善人员学历和知识结构。 >>>部门层面 ◆理顺管理机制,提升行政效能。一是明确岗位职责。以每轮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实现定岗定人定责。二是理顺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内部会议制度并坚持执行,增强各科室沟通交流。对于重大工作任务,建立分工协作、集体推进制度,由主要领导统筹,部门工作人员全员参与,营造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氛围,争取让职能部门员工尽可能熟悉本部门主要工作职责,以利于在部门人员缺位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补充。三是强化考核与激励。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明确部门年度工作重点和目标,各科室做好细化方案,量化工作标准,强化内部监督和流程管理,年底加强考核评估,完善部门内部奖惩机制。 ◆制定“青培”计划,加强梯队建设。一是制定培养计划。对部门内部的年轻干部职工,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理清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事业发展目标,让职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二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认真分析统筹考虑部门内部职工的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具体情况,分类分层次加强引导和培养,为职工理思路、找出路、促提升、谋发展。 ◆强化班子建设,凝聚团结力量。一是注重部门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凝练部门特色文化,以凝聚部门所有成员同心协力,干事创业。部门内部营造公平、公开、公正、民主的氛围,重大事项提前做好群众意见征集和事后信息公开,鼓励职工积极参与部门内部管理。二是增加人文关怀。部门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做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部门内部不得以科室为单位搞小团体,支部、工会小组建立“职工小家”,全方位关心职工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多鼓励职工参加学校活动,创造条件带领职工开展户外集体活动,给职工建立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进一步加强全体职工团队合作精神。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332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20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