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坚守育人初心 坚定内涵发展 谱写西南医科大学“教育奋进之笔”
——2019年全校教育大会主题报告

摘要:坚守育人初心 坚定内涵发展 谱写西南医科大学“教育奋进之笔”——2019年全校教育大会主题报告 坚守育人初心 坚定内涵发展 谱写西南医科大学“教育奋进之笔” ——2019年全校教育大会主题报告 第一部分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成绩、站在新起点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强化 育人为先,思政工作全面加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思政工作会、教育大会精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学校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振兴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目前,以确定试点院系2个,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培育思政工作专题项目50余项,学风校风持续改善,“三全育人”成效明显。 不忘初心,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强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不断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坚持教育教学优先投入、条件优先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强化。 二、坚持办学宗旨,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对接国标、精准施策,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顺利通过 2016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并顺利通过,今年1月,顺利通过审核评估“回头看”。主动对标2018年新出台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面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顺利实施。对标对点加强建设,2018年顺利通过口腔医学和护理学专业认证,今年9月将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科学谋划、强化内涵,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专业结构日趋完善。近三年新增儿科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等5个本科专业,恢复基础医学专业招生。目前本科专业31个,其中医学类专业19个,占比61.3%,以医学为主,医、理、工、法、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进一步巩固。 学科建设品牌渐出。临床医学、药学获批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共获经费资助3750万元;临床医学ESI全球排名已进入前0.65%。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校外专家合格评估,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完成专项评估,新增体育、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 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制定完善临床理论校外教学改革方案,开展基地评估,推进基地教学同质化建设。目前有实习实训场所156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7所(含临床理论校外教学基地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3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 以赛促学效果明显。积极构建“时、平、评、训、赛、考”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综合技能。近三年,学生积极参加临床技能竞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并屡获佳绩,获国际性比赛三等奖2个,全国性比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省级比赛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2018年,我校留学生在全国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大赛中荣获优异团体奖,成为川渝两地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高校代表队。 社会实践活动亮点频现。学校以“六个一”工程为导览,不断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近三年,入选团中央“健康扶贫青春行”“防艾禁毒我先行”专项团队3个,获评全国大学生志愿者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和“最具影响好项目”4个。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高 师德师风建设高度重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把师德师风考评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师入职、评聘、培养、考核、晋升全过程。 教师队伍质量不断提升。大力外引内培,强化政策激励,修订学校《教职工攻读学历学位、进修、访学及从事博士后研究管理暂行办法》,仅2019年,校本部拟送培攻读博士19人,较去年增加35.7%。大力推进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泰国清迈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目前已送培29人。全力全职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学历结构持续改善,目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已达41.8%。 教师业务水平不断增强。常态化开展课堂教学沙龙、教学技能工作坊、名师讲坛等优质教学活动,组织选拔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近三年,获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四川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 三、坚持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积极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中医生改革项目,近三年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5项,省级教改项目11项。连续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 培养‘三有八能’医学人才”等4个项目获得一等奖。 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近三年,新增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在线开放课程70门,获得“人卫慕课”比赛二等奖1门,顺利通过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评审验收。大力推动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日益浓厚。近三年,共立项国家级“双创”项目217项,省级407项,获省级“互联网+”大赛银奖2项、铜奖8项。校内遴选并入库“双创”导师117名,并入选国家级“双创”导师1名、省级6名,形成校级“双创”实验室7个,孵化学生企业、团队(项目)205个。 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加强网络考试题库建设,目前已建成130门课程21.8万道考试题目,医学信息检索等10门课程实现网络考试,生理学、外科学、中医学等10门课程正在参与国家医学教育题库建设项目测试工作。 四、社会效益明显,生源质量再创新高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丰富、质量优良。在川招生一志愿报考率保持在95%以上,2018年高达100%。生源质量和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8年,学校在川一本招生专业已增至14个,范围扩大到20个省、市。 学校现有学历教育留学生389名(含本科生、研究生),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加纳、喀麦隆等8个国家。 近3年新增自考联合办学5个点,自考在籍学生达3600余人,省考课程通过率达90%以上。成功获批四川省继续教育基地。近3年完成泸州市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广安市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计划医疗卫生培训班等各类项目,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社会效益明显。 2018年,学校正式获批成为四川省第五个雅思考点,为提速学校国际交流进程,助推泸州乃至川南地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发挥重要作用。 五、狠抓过程培养,人才质量再获突破 成功获批成为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校。首批招录推免生14人;制定学校推免办法,推荐2批次66名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并全部被报考学校一次录取。 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在全面名列前茅。据国家考试中心数据显示,我校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成绩良好。近三年,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12.38、16.49、12.90个百分点。此外,学生司法考试、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等通过率均较好,2018届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高达73.33%。 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2017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通过率为100%,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六、力求务实高效,教学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效能,本科教务管理系统全新上线,教务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化不断彰显。研究生工作被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评为“研究生招生目标责任先进单位”。成人教育工作获2018年四川省“自考目标管理”三等奖。 第二部分 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一、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还不够巩固 二、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尚不健全 三、教育教学改革深度不够,效果欠佳 第三部分 今后工作的总体要求与主要任务 一、实施“党建铸魂引领”计划,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1.把握“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况、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6个方面下功夫。要把德育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引导师生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要把智育牢牢抓紧抓好,引导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要把体育落到实处,提倡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要把美育内化于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要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感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 2.努力打造“十育人”思政工作精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形成优质思政示范课10-20门、示范教学团队10-20个。切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3.持续开展思想领航、学业导航、安全护航、心理佑航、队伍助航“五大行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二、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激发教书育人活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大力宣传弘扬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监督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人争做“四有好老师”。 2.坚持引培并举,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强化政策激励导向,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团队建设。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打造师道讲坛、高教论坛两大讲坛,实施启航、护航、领航“三航”专项计划,建立“校—院(系)—教研室”三级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回归课堂。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中,打开“金课”教师、示范课程教师的优先通道。加大激励力度,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个人和团队。 三、实施“专业内涵发展”计划,打造“一流”专业 1.推动专业动态调整。坚持优胜劣汰,建立本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严把专业设置底线,常态监控、主动调整、动态警示。探索专业及课程负责人制度,发挥负责人对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 2.对接国家“双万计划”。积极对接教育部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的“双万计划”,以“国家标准”为各专业建设的标杆,将其贯穿专业申报、建设和认证的全过程,“以标促建、以标促改、以标促强”,实现国家级“一流”专业突破。 3.高质量通过临床专业认证。刚才何涛副校长已经对临床专业认证工作进行了广泛动员,希望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充分动员,全员参与、人人贡献,确保高质量通过此次认证。 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计划,打造品质“金课” 1.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案例式、问题式、课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努力推行PBL、CBL和TBL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推进学科间横向整合和基础与临床的纵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引入课堂。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办法、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办法,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估。推进题库建设和网络考试,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4.加强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多渠道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教学资源,推广在线开放教学,让更多数字化课程进入中国大学慕课学习平台。打造一批学生喜爱的“线上金课”“线上线下融合金课”“虚拟仿真金课”,杜绝水课,力争实现国家级“金课”突破。 五、实施“‘双创’教育促进”计划,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创业导师库梯队建设,树立“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典型。探索建立“专业+创业+产业”的“三业”培育孵化机制,完善“双创教育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拓展创新创业型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程度,探索建立校外双创教育实践基地。 2.加强“双创”项目内涵建设,提高项目建设成果的展示度和引领示范作用。出台完善双创类赛事奖励办法,将双创赛事参与度及获奖情况纳入院系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及学生的评奖评优指标体系。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双创”工作,深度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力争实现学生“互联网+”大赛国家级奖项的突破。 六、实施“条件资源建设”计划,强化教育教学保障 1.积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以提高人财物管理使用绩效为核心,进一步明晰二级学院主体地位,将人财物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学院办学积极性,逐步构建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大学内部治理运行机制。 2.按照“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的原则,继续重点投入教学专项经费,支持本科教学专项改革,妥善配置办学资源,重点改善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等。加强后勤保障队伍和后勤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保障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效益。 3.加快推进EPC+PPP项目,尽快完成教学实验大楼等25万m2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加快临床技能中心建设,为各层次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以提高教学效率,以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七、实施“对外交流合作”计划,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1.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提高国际(境外)交流合作层次。向印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适度扩大临床医学留学生招生规模,探索新增药学、中医等专业学历教育留学生,积极发展留学研究生、短期中医留学生、短期汉语留学生教育,打造“留学四川”教育基地。 2.在保持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高校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网络,积极探索“3+2”办学模式。扩大教师国际(境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及学生游学访学范围,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工作或讲学,拓宽师生全球化视野。 八、实施“质量文化建设”计划,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1.按照本科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及行业标准,建立更高学校标准。完善自我评估机制,构建以专业教学评估为基础,以课程评估、试卷评估等专项评估为抓手的校内评估体系。 2.强化校院两级督导工作,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专家在标准制定、评估监测及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学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3.依托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建设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校内数据集成分析系统。积极推进评估认证工作,开展三级专业认证。建立整改、复查机制,强化评估认证结果的应用。 4.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评估的首要指标,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180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35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