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成为一支坚韧不倒的芦苇

摘要:《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读书心得成为一支坚韧不倒的芦苇 继2010年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迄今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二。这个成就,靠的是当代中国男人、中国女人做出的两个“世界第一”来支撑——中国男性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81%)、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64%) 如果说,当今世界各国,男性劳动力冲锋陷阵于经济生活第一线“养家糊口”,乃社会分工所在,理所应当。那么,当中国男人与其它各国男人们同样拼杀职场之际,是什么人按下了国际经济竞争天平的砝码,在就业人口总量、劳动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等指标方面,推动中国居于世界前列?不是别人,正是辛劳程度傲视世界各国的当代中国职业女性! 当代中国职业女性,誉之者谓之“铿锵玫瑰”,调侃者谓之“女汉子”。她们恪尽家庭职责,同时又超越家庭局限广泛承担社会责任,夙兴夜寐、勤奋努力,撑起了中国发展的“半边天”: 她们总量达3.64亿人,创造了41%的GDP贡献率,高居全球所有地区女性GDP贡献率之最!其中,包括全球最成功女企业家前五名、包括在全球十亿美金级别白手起家女企业家占比高达63%的中国女人。这些普通家庭的女儿、儿媳、妻子、母亲们,照顾家庭、相夫教子的同时,也作为职业人、社会人,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为中国和平崛起贡献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正所谓“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有成就必定有成本”,在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期”的背景下,职业女性,尤其是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她所处的不是一个轻松安逸即可应付的职场,当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婚姻质量和子女成长有所期望时,却发现所能依赖的社会支持还相当有限。不得已,她转而竭力索取自己的潜能,不断要求自己“更快、更高、更强”——职业女性已成为社会焦虑指数最高的一组人群。 “焦虑”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担忧。职业女性的焦虑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是生存性焦虑,即对自身及家庭成员的生计和健康的担忧,如食品安全、住房、子女教育、工作等焦虑;第二是发展性焦虑,表现为对社会差距扩大、社会流动滞缓、社会阶层固化等方面的焦虑;第三是人际焦虑,即对维系家庭、工作、亲朋等人际关系方面的焦虑;第四是身份与成就焦虑,即对个人职业身份与事业上升机遇的焦虑以及因此对婚姻造成的负担(丈夫或婆家的不满)方面的焦虑。 美国著名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研究不确定性和小概率事件的世界顶尖级专家,他在《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书中,以“黑天鹅”代表生活中无法预测的不确定事件和困难挫折。他的观点是:人类虽有数千年的文明进化史,但相对于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庞大复杂而又动态不居的浩瀚世界,人类的意识空间其实极其狭小、思维能力其实极其有限——我们必须正视个人思维和觉知的局限性,坦然承认自己无法预测未来,不是试图预测黑天鹅,而是适应黑天鹅的无处不在,对所有可能的结果做好心理准备、不论它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如果能寻找到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人生锚定点,并以此作为强韧的人格根基去抵御“生之焦虑”,在充斥着生老病死、祸福喜乐的人生风雨中,以向命运说“随你怎么样”的底气,成为一支虽然渺小到随风起舞、但坚韧到永不倒伏的“会思考的芦苇”,那么,当我们面临猝不及防的而又具有颠覆性影响的稀有事件——“黑天鹅事件”的打击时,我们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正面应对精神和物质的多重重创,而不至于一蹶不振、进退失据、全面溃败,成为人生风雨中一支坚韧的芦苇,可以被摧残被考验,但绝不倒伏投降。 读过了《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我们知道,正视和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不确定、不安全,学会与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共存,才能超越焦虑带给我们的心理压力。正如塔勒布所说,确认一个独具个人特质的人生观的锚定点,你“需要凌驾于名利思想之上而不是之外”,在百万种人生可能性中执著坚守一个原则——成为最坚定的自我!你须牢记:“过多地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会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自始至终自我引领,走在藐视命运、实现自我的道路上,任凭黑天鹅出没翻飞,我做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行了,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成为那种理论上的“十项全能、面面俱到”的女强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赞叹道:“无论你给一个女人什么,你都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你给她一个精子,她给你一个孩子;你给她一个房子,她给你一个家;你给她一个微笑,她会给你整颗心!”所以,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不论在哪个领域,只要有女性参与,就能产生更好的结果”。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的科技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为全体当代中国职业女性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生存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更指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愿所有的职业女性朋友,终身修炼与人生黑天鹅共舞的强大内心和生存能力,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爱工作、爱家庭、爱社会,努力成为更好的同事邻居,成为更好的女儿妻子母亲,成为更好的自己!用我们的勤劳、智慧、奉献,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华章之中,独具女性色彩的咏叹调和交响乐!

活出更好的你

摘要: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活出更好的你 “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为了带着更美好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这是稻盛先生在《活法》中对人生意义的界定。 《活法》,没有华丽的笔墨,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豪言壮语,只是在简单、淳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些许感悟。观其做人、做事、做企业,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活得更有价值! 生命之魂 “生下来,活下去,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诸多人奉行的肉体活法,而稻盛和夫却教会我们:人,要活出灵魂! 正如《活法》所述:“我们现今生活在纷乱如麻、前途未卜的‘不安分时代’。富裕却不知足,丰衣足食却礼节不周,充分享受自由,有时却倍感闭塞。”看看身边的大多数人,上班时有头绪、没头绪地忙碌一翻,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却又数不出几分收获,于是打打牌、喝喝酒、逛逛街、看看电视,埋怨着工作的无味,生活的无聊。有时也会感觉焦躁不安,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和人生价值何在。 稻盛和夫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定位于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坚持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他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经营,使自己不管身处孤独还是喧嚣嘈杂,都能保持一个真正的自我,拥有一种宁静的心境。 我们或许没有多少“大的志向”,也难以体会伟人的想法,但我们不能没有“魂”,生命之魂!我把它理解为人生的一种信念,一种内心的坚持。这种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将引领着我们向着阳光方向行进:充实的心灵,坦荡的脚步让我们不再畏惧途中的挫折、困境抑或失败,这些都将是帮助我们成长,带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拥抱热情 《活法》中稻盛先生给出了这样一个方程式: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他自认为是一个不算聪明的人,但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对人生、对事业的那份热情。52岁,多数人都在等待退休的年龄,而他却在此时创办了第二电电,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78岁,本该安度晚年的他,却拯救了已经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的“日本航空”。我们不得不佩服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也从其身上看到了热情的巨大能量。 面对逆境与坎坷,我们习惯去抱怨:抱怨环境的恶劣,抱怨周围人的不善。殊不知稻盛先生也曾患过肺结核,也曾两度报考中学失利,找工作甚至也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活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对自己人生产生厌恶就如同向天空吐口水一样,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人生宝贵,只此一回,绝不能让它随意荒废。 热情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自我的尊重。热情激励着我们相信希望,满怀信心地去把握人生;热情诱发我们实施行动,勇于开拓地去创造人生。它是心灵深处迸发的力量,激励着你我去唤醒沉睡的潜能。有了热情,人生才会充实,才会快乐。 坚持付出努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是稻盛先生“六项精进”之首。他认为一个无法做到兢兢业业、勤奋进取、不落人后的人是没有资格来谈论人生和命运这个话题的。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度过自己的人生。此般道理,自我们幼小时便耳熟能详,但试问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又真的坚持了。 几岁的时候,我们都曾有过科学家、大明星抑或雷锋叔叔的梦;上学了,我们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哪所名牌大学或追上哪位心仪之人;工作了,结婚生子了,我们却渐渐发现生活原本是如此的平静,如此的“符合现实”,热闹非凡、精彩粉呈早已远去。我想,其实并非是我们越来越沉稳冷静或者麻木不仁,而是我们付出的,努力的越来越少了。如果还能像小时候那样,为着一个目标付出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那最终得到的无论怎样的结果也一定能让你兴奋不已。平淡的生活并不影响奇迹的创造,是碌碌无为抱怨一生,还是竭尽全力奋斗一回就看我们自己了。 合上书页,再次审视自己:那份信念还在吗,对于生活、工作我们是否依然还保持着当初的那份热情并正在为之付出努力?

栀子无关风月

摘要:栀子无关风月 栀子花,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花,《滇南本草》记载其性寒,味苦。栀子花的花语,永恒的爱,一生的守侯和喜悦。 清明时节,正是仲春与暮春之交,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片新绿丛中猛然发现栀子叶中竟然藏着小小的绿色花苞。再过两个月,空气里会弥漫着栀子花的味道,一种熟悉的味道,走过满是花苞的栀子的花丛,溢满了怀恋。记忆里的画面若隐若现,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馥郁的花香依然真切。 幼时的我很喜欢花,屋前屋后的花圃里面盛开的花总让人好奇,诚然,我是不爱惜花的。婆婆的花总是不让人碰,尤其是屋后那一大株栀子。已经记不清婆婆清晨浇花的表情,只是当栀子的绿色花蕾长满枝头时候,我和姐姐会早早起床,专注地看婆婆浇花,直到绿蕾绽放成洁白的花朵。我的好奇到此结束,婆婆的盼望却还未停止。 花开了,我们别着手帕的胸前多了一朵洁白的栀子花,她会厉声说:“再给我扯坏就不给你戴了!”任性的我,习惯了在吃饭时间不回家,故意等婆婆到处找,看着她拿着响竿敲着地面“哐啷啷”,对着仓库里疯玩的我们大声吆喝。灰头土脸的我们回到家总免不了一顿苛责,胸前的栀子花早已不知去向。幼时调皮任性的我一定让您操了不少心吧。 一到初夏,栀子花开得很灿烂。对您我是畏惧的,即使那株栀子花开满枝头,花香酝酿着诱惑,我也只能忍住,不让自己去探究花的香味是从何而来。浓浓的花香在夏日的阳光里氤氲化开,我一边看您坐在条凳上剥着蚕豆数落家人,一边用作业纸叠您教我的啄木鸟,笨拙的手无论如何也摆弄不出它的脚。婆婆像个陀螺,我跟着深蓝的围裙后面转,累了就索性玩石子,或逆着刺眼的光看太阳。风里还是那熟悉的味道,我心里却在想:“怎么会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啊!”或许就像你念叨的那样,家要有个家的样子吧。现在想想,要是就这样在一年一年的花香中成长该多好啊…… 天气清朗,白云绵绵。无意间看到一个问题:“看到天上的云,你会想起谁?”心里那根弦猛然被触动。记得在那熟悉的味道里,你给我讲土匪的故事,我指着天上的云,当作你故事中的人物,所以天上的云都是有名字的。知道您不喜欢我,因为我会不安分地听您从贫乏的语言中竭力搜索着一切尽可能形象的句子。看到天空里那些有名字的云,我只能想到您。 记忆中,屋后的栀子长高长粗了。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它让我们成长,却让您变老。我依然会看天上的云,但已到了不爱听您讲故事的年龄。您第一次离开家很久,去做手术。回来后就很少苛责我,比以前温和多了,这样我反而不习惯。癌症折磨得您很痛苦吧?您没念过多少书,不知道这病有多可怕,可您的痛苦我们都明白。多年后,爷爷对我说,病重的婆婆指着你们住的屋含泪说,只是放心不下她们。 还是在栀子花开的夏天,那年的栀子花开得极盛,我和姐姐捣着落在地上的栀子花和苹果叶,绿色的浆液散发出奇异的味道,然后我抬头看到爷爷向我们走来,叫我们要听话,不要乱跑。和着奇异的味道的还有爷爷强忍住却无奈滚落的泪水,它们似乎砸在了地上,洇开在地上,成为浅淡的痕迹,渐渐消失了。 婆婆走了,在栀子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婆婆坟前种的是万年青,不像栀子一样要人费心照顾。我没有像姐姐那样把眼睛哭得红肿。姐姐说,好人走了以后是会去天上的,就是那个逆着阳光看不到尽头的地方,对此我深信不疑。我想那里的夏天会来得早些,她会少些焦急的等待。长大后的某天,我听到电视剧里女主角的那句台词:“那时候还小,不知道什么是伤痛……”时,眼泪终于决堤而出,比多年前在她的葬礼上还哭得伤心。 婆婆经历过新旧社会的交替,不必再缠小脚;含辛茹苦地养大子女;度过了饥荒;陪着爷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苦楚。她只盼着家有个家的样子,后辈们都能够有出息。随着年龄渐增我也渐渐懂得她的爱是如此深沉,埋藏在无数有关柴米油盐的苛责中。 在梦里见到她了,梦里我伤心地哭着说,我长大了,在医院常常会接触到和您一样患病的病人。梦醒来,心还在痛。还是喜欢看天空,在那个逆着阳光看不到尽头的地方,您一定会看得到我们,也会为我们的快乐而快乐。 学校里有成片的栀子花,花开以后,风里是缱绻的香味,婆婆姓夏,最爱栀子花,她最后的回忆留在栀子花盛开的夏季。在这特别的时节,此时,婆婆的坟前万年青已经长得很茁壮很葱郁了,而我只能在此遥寄心香一束。请您放心,我们都会好好的生活。

癌症之愈

摘要:癌症之愈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 曾经学医的我,对这些观念并不陌生;我也看过《拯救乳房》这本讲述乳腺癌患者心灵治愈的书籍,对书中提到的直面死亡抱有赞成的态度;甚至于,我也曾带着学生去慰问过癌症患者,从医者的态度去劝慰那样的人群需乐观面对;当《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在坊间一时成为话题度很高的作品,我们总是能处之泰然。 这份坦然,不是我们勇敢,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遭遇癌症。 这一天,竟然来到了……母亲被检查出患有直肠癌。曾经的怀疑成为了现实,肠镜报告出来那天,我和母亲的心情都不由地沉到了谷底。尽管我安慰了母亲,也貌似安慰自己,但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让我真实感到无比的沮丧。 母亲住进外科之前,在内分泌科进行糖尿病的降糖治疗。由于深知糖尿病的危害,让我对外科手术抱着巨大的希望,也揣着难抑的恐慌。那些曾经想要直面死亡的勇气,如今都显得无比苍白无力。 转到胃肠外科,主治的教授告诉我:“你母亲的肿瘤是中期,已经形成了梗阻,不用担心,直肠癌的手术是非常成熟的,还可以做微创,情况好是可以保肛的。”能不担心么?显然不能。 病房里满员了,从40岁到80岁不等,全是直肠癌。总共有6个病人,4个已经做完手术了,在进行调养。还没手术的只有我母亲和那80岁的老伯。在病友们的交谈中,我们越来越有信心,母亲积极地期待着赶紧手术,恨不得立即把那坏掉的肠管切掉丢掉。可那老伯却在和两个儿子置气。老伯说:“我就叫你妈别告诉你们,这下好了,非让我到这里来做手术。我都八十多岁了,等死就好了,做手术恐怕死得更快!还要花那么多钱,你们生活也不容易!”,那晚,两个儿子与他们的父亲争执到半夜,到第二天也没有定论。 母亲手术前的头一天晚上,管床医生把我叫去前台,郑重地介绍了手术各种可能性:5种手术意外和十几种术后并发症,还有用药用术的选择……我说:“医生,你不用再说了,在哪儿签字您说就是。” 签完字,我一个人走到病房外的阳台透气,偶遇老邻居刘伯。我与他打招呼,刘伯拄着拐杖爽朗地与我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自己有直肠癌,还有肺气肿和肾囊肿,我听了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刘伯今年83岁了,他说:“我本想这一身的病,恐怕活不了多久,索性等死吧!反正儿子都先我去了,我活了这么久也算够了。结果没曾想这一等,几个月过去,还死不了。听人说,直肠癌晚期死去是非常痛苦的,我想想,既然死不了,那还可以抢救一下,所以就来这儿了。活一次不容易,万一救不了也算是努力了一回!”接着,他还讲述了自己在县医院治疗的经历,“才进去两天,检查都没怎么做,就要给我手术,吓得我赶紧出院往大医院转。怎么我也是要救这条命的,可不能马虎。你看到这里后,医生说我有肺气肿,要调理控制炎症,等符合手术要求才做手术,这种态度才像话嘛!”随后还和我交流肾囊肿是不是肿瘤的问题,我借用仅剩的医学知识给老人家科普了一下肾囊肿。最后,刘伯开心地回了自己的病房。 晚上我把这个闲聊的段子带到病房里,大家都忍俊不禁。第二天,同病房一直拒绝手术的老伯终于妥协了,愿意接受治疗了,而且也开始加入到病房大家的闲聊中。 每天在医院,白天常有临近病房的病友来串门,有的来讲述曾经手术的经历,有的讲述化疗的感受,有的讲述家长里短,有的讲述自己的人生际遇,偶尔还比较一下自己癌肿的部位或大小……医院的夜晚是安静的,也是热闹的,病房内外的走廊,到处是加床,医生护士半夜随时会来查房,术后谵妄的病人会到处周游,睡不着的患者家属会在那里窃窃私语,那些传言的医患纠葛,我是从未见到,只见到抢救生命的繁忙和吃喝拉撒的生命常态。 几天的相处,你会忘了自己是在癌症病房。这不过是慢性病患者的房间,在这里,怨天尤人的话语是没人喜欢听的,大家更愿意的是听医生的话,互相鼓励,憧憬着手术后的美好生活:早拔管,早下床,早进食,早排泄…… 怎么样去延长死亡的期限,显得比伤心难过、自怨自艾更为重要! 手术后7天,母亲恢复得很好,精神状态比入院前更好了,我们顺利出院,接下来就是为这“崭新”的生命去做好准备。 心之愈胜过体之愈。许多年后,这段经历不过是我的家庭在向死而生的道路上一个成长插曲。 就像美国作家舍温·努兰所著的《生命的脸》里所说:与我们相伴一生的身体,不是“臭皮囊”,而是包罗万象、精妙绝伦的宇宙。它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各种惊涛骇浪的动态中调整平衡。我们的身体,从不轻言放弃,面对威胁,每个细胞都会奋起抗战,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这种精神就是生命的本质……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463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2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