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报》  

第01版

两年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568名 校地合作助力健康泸州

摘要:两年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568名 校地合作助力健康泸州泸州市2017-2019年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总结大会在我校召开 5月20日下午,泸州市2017-2019年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总结大会在我校城北校区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泸州市副市长马宗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何涛,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涂曲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勇,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唐雯出席会议。会议由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胡晓玲主持。 会议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培训班、乡村医师培训班、全民预防保健员培训班的优秀学员代表进行了表彰。 涂曲平指出,此次培训组织领导严密,准备工作扎实,培训针对性强,教学实习管理到位,培训效果明显。全体学员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把勤思善学作为一种习惯,把履职担当作为一种责任,把医者仁心作为一种信仰,将培训中所学所得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去,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全民预防保健、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何涛指出,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学校承担开展基层卫生人才培训12期,其中乡镇医师培训班4期500人,乡村医生培训班8期1068人,共计1568人。全校上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考试合格率高,培训学员一次性通过考试合格率达97.38%。二是培训前后成绩对比提高显著。乡镇医师结业考试平均成绩为73.8分,比入学考试平均提高了38.2分;乡村医生班结业考试平均成绩为81.6分,比入学考试平均提高了50.8分。三是学员培训满意度高。乡村医生对培训的满意度达到93.2%,乡镇医师对培训的满意度达到99%。她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履行好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坚持以培养服务地方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全力支持泸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医疗卫生健康高地。 马宗慧指出,泸州市财政投入1288万元,由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2017—2019年培养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西南医科大学和泸州卫校分别负责理论培训和中医技能操作,共培养了基层卫生人员2000名,其中287名优秀学员脱颖而出,取得了明显成效。她强调,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基层卫生能力显著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培育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育得好、用得当、留得住。基层一线的卫生服务人员身肩重担,任务艰巨,但前景可期、使命光荣,希望参训学员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将学习的本领转化成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为打造“健康泸州”、建设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做出应有贡献。 “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操作,我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来自泸县牛滩镇的乡村医生熊联敏,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参加培训的收获。从最初的听从安排学习,到后来的主动要求学习,到现在毕业后继续请教西南医科大学的教授,学员们的变化、进步以及能力提升很明显。集中培训项目只是西南医大校地合作,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小缩影,专家们关联基层卫生人员,帮助他们提升服务能力,以健康扶贫为切口,开通远程诊疗、绿色通道、义诊服务、到村卫生室示范坐诊等等,西南科大学回报社会所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两年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568名 校地合作助力健康泸州

我校组织以案为监专题警示教育活动

摘要:以案为监强作风 不忘初心葆本色我校组织以案为监专题警示教育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纪委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切实做好蒲波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以案促改”工作,5月15日,学校党委、纪委组织全体校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各职能部门、二级院系正处级领导干部(含主持工作的副处级干部)共75人前往四川省法纪教育基地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 全体人员参观了“人生之路、与廉同行”为主题的廉政教育展厅,观看了廉政警示教育片,体验了“如履薄冰廊道”,参与了“人生七笔账”“温水煮青蛙”等互动活动。通过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方式,直观了解了近年来我省发生的部分典型贪腐案例,充分认识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对“贪腐清廉一念间,高墙内外两重天”有了更加深刻地体悟。 参观之后,不少领导干部纷纷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守纪律和规矩的底线,坚守立德树人的职责,坚守为人师表的要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深刻汲取蒲波案件教训,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当好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共同维护好学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下一步,学校党委、纪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汲取蒲波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教训,扎实推进“以案促改”工作,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为建设风清气正校园,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讲政治 真奋斗 做示范 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传播者 践行者

摘要:讲政治 真奋斗 做示范 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传播者 践行者 5月12日上午,西南医科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一期卓越人才班开班仪式暨理论社团授牌仪式在城北校区第二学术报告厅举行。党委书记廖斌,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柏珂,学生工作部部长张碧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黄晓利,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各分团委、团总支书记,四川省“青马工程”大学生班学员代表,第一期卓越人才班学员,校级学生组织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仪式。仪式由团委副书记刘玲爽主持。 四川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班学员邹邑星、第一期卓越人才班学员代表张雨梅分别作交流发言。他们表示,“青马工程”是让青年遇上马克思主义的地方,是锻炼品格意志、提高能力水平和升华思想认识的大课堂。作为卓越人才班学员,将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学生工作部部长张碧国为第一期卓越人才班授予班旗,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黄晓利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授牌,党委宣传部部长柏珂为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授牌。 党委书记廖斌代表学校党委向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卓越人才班的学员表示祝贺。他指出,卓越人才班学员都是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青年提出的“六要”要求的模范先锋,不仅要认真履行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更要在师生中起到良好纽带联系作用。一是要讲政治,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二是要做示范,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三是要真奋斗,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希望学员们在培训中能够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传承,保持坚定理想、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旨在通过对学员进行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之成为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现代管理素质和高尚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为学校和地方发展发现、培养和储备一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一期卓越人才班学员是各院系按1%的比例推荐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优异的青年学生,经笔试、面试等选拔程序,在全校范围遴选的30名优秀学生。

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刘可智家庭获评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摘要: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刘可智家庭获评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近日,全国妇联在京召开“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启动部署暨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会。会议揭晓了999户全国最美家庭,我校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刘可智的家庭就是其中一户。 这是一个尊老爱幼、崇德尚礼、温馨和谐的典型家庭,一对来自山东青岛的博士夫妻,学校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刘可智与老年病科副主任梁雪梅,夫妻两人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儿子孝顺礼貌、阳光健康。七年前,刘可智和梁雪梅这对博士夫妻作为西南医科大学引进的专家,举家来到泸州,扎根在西南地区的这个小城市,并肩作战于医疗卫生领域。 工作中,他们刻苦钻研业务、齐心协力,将目前国内外前沿领先的精神心理治疗理念和模式引入临床,用精湛的技艺服务病人,赢得了大家交口称赞和广泛认可。在他们的带领下,各自所在科室呈现出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势头。他们是科室的好领导、病人的好医生、学生的好老师、孩子的好父母,老人的好儿女,身负多重职责的夫妇二人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相互支持荣辱与共。累了乏了,有对方一个鼓励的眼神;伤了困了,有彼此一个安慰的拥抱。两位高知博士夫妇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以非人的坚定和毅力,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燃烧自己,换来一个科室的蓬勃发展,换来一个集体的欣欣向荣,换来病人的健康,换来一个家庭的蒸蒸日上。 儿子刘子奇,是一名高一在校学生。小小年纪,跟随父母几番辗转,南北迁徙。成长中的少年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在家庭和谐气氛的长期熏陶浸染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心充溢助人为乐对他来说更是习以为常。在同学和老师眼中,班级文明标兵、学校文明标兵,非他这个“小君子”“小绅士”莫属。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物质繁荣的崭新时代,有人说亲情淡了,有人说人心乱了,有人说礼仪文化不重要了。但见过刘可智一家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以往的看法和说法。白天,一家人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梦想而奋斗;晚上,卸下一天工作、学习的疲惫,回到那个最温暖、最放松的家,一家人谈谈今天的趣事,分享彼此的心情,仿佛又为明天的忙碌悄然注入了能量。走进他们一家,你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家里深根蒂固,文化传承在家里水到渠成。他们以孔孟之乡的文明德礼为荣,以长江流域的文化习俗为傲。他们是一个个腹有诗书的文化、文明使者,走到哪里,就把文化的种子播散到哪里,就把文明的风气携带到哪里。

简讯

摘要:简讯 5月9日- 11日,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指委”)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总结会暨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培训会”。会议公布了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我校公共卫生、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均以排名第5的成绩通过专项评估评审。 (陈洁) 5月11日,中国生理学会第一届生理学知识大赛暨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第五届中国地区赛在徐州医科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代表队荣获一等奖,赵春玲和曹洋2名教师获评 “优秀指导教师”。今年8月第十七届国际医学院校生理学知识竞赛将在印度尼西亚举办,届时我校将派出1支代表队参赛。 (汤军)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总决赛在云南昆明举行,该赛为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领域最高级别的赛事。我校代表队获得集体舞两个第三名,个人赛全国前八名的好成绩,学校还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马梁) 近日,由教育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9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作品《爱ta就给ta安全感》《春节“后遗症”》分获三等奖。 (罗菲) 日前,2019年华迪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四川省级赛在西华师范大学举行。全省(包含所有985、211院校)46所本科院校,600多个团队参赛,我校学子4件作品参赛并全部获奖。其中有两件作品获得一等奖,两件作品分获二、三等奖。同时,《让我们同在一起》《海吃海用》《曲终人伞》被推荐参加2019 年(第 12 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 (刘帮涛) 5月13日,程京院士及其团队入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士工作站签约仪式在附属中医医院举行。这是我校附属中医医院院士工作站继钟世镇院士、李兆申院士、顾东风院士入驻后,引入的第四位院士及其团队。 程京院士表示,很高兴加入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团队,并将帮助医院借助国家研究中心平台力量建立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在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将中医药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加大医院中医药现代科技的转化和运用,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助力医院开展药物之外的中医治疗研究,不断提升医院科研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汪建英 代旭锋) 5月25日,由党委统战部和学生工作部联合主办的西南医科大学统一战线“同心”讲坛暨“至善之旅-青春与成长”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城北校区第二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市人大代表、农工党支部副主委、附属中医医院副院长刘建教授作题为“心态与成长”的专题讲座。 刘建教授从“心态”着眼,通过众多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经典案例,揭示了心态对成就人生的重要性。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刘建一一作答,并引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激励广大学子,“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晏莉 许娇) 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刘可智家庭获评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学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学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近日,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会在德诚楼521会议室召开。学校副校长何涛,党委宣传部部长柏珂,教务处处长尹思源、副处长郑小莉,课程思政立项课程负责人及各院(系)分管领导、科教科负责人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郑小莉主持。 会上,柏珂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题,从为什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什么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工作作了详细阐释。尹思源介绍了学校2019年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申报立项有关情况,并对立项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提出了建设要求。今年学校共有40门课程获批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27项,涉及专业课、通识课和思政课。在交流环节,要小鹏、赵薇、罗永斌、曾永秋等4位教师就各自申报的立项课程建设思路及有关心得做了交流发言。 何涛指出,课程思政蕴含极其丰富的元素,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课程教师一定要通过改善授课技巧,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对学生循序善诱、启发疏导,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职业操守、人道主义、仁爱之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宏观指导,给予教师更多培训机会,让教师自觉、自信、自然的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出学生更加喜爱的课程、专业和教师团队。她强调,各部门和二级院系要主动担起重任,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更好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十四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分区赛(华西赛区)在我校举行

摘要:第二十四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分区赛(华西赛区)在我校举行 5月11日上午,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学校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分区赛(华西赛区)比赛在泸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网球运动中心球场开幕,共有32所高校的164个团队、近4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经过两天时间,共完成男子、女子的甲、乙、丙六个组别的455场比赛。 学校作为本次赛事承办方,注重推陈出新,做到了以传播网球运动文化、以科技助力品牌推广为原则高质量办赛。一是采用了校地共建模式,充分利用泸州市的优质资源,为赛事提供了良好的比赛场地;二是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组,各筹备小组务实高效、通力协作,筹备工作充分有序;三是利用校内外资源,多渠道、多平台加强赛事宣传,扩大了赛事的社会影响;四是成立了运动康复保障团队,创新赛事服务手段,使运动员受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9年昭觉县医疗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在我校顺利结束

摘要:2019年昭觉县医疗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在我校顺利结束 为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下达的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地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部署,5月12日至18日,2019年昭觉县医疗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在我校顺利举行,来自昭觉县的21名医疗卫生管理干部参加了培训。 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重点围绕如何提升参训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完成了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对医院发展的影响、医院团队建设、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财务管理、医院科室管理、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8个专题讲座。在社会实践环节,参培人员参观了西南医科大学校史馆、附属医院、附属中医医院以及龙马潭区长安镇卫生院。 5月17日下午,举行了结业典礼。昭觉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麻觉子呷代表全体学员发言,他表示此次培训收获满满,返回昭觉后将继续认真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服务。参会领导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和学分证书。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昭觉县医疗卫生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助推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02版

“快乐大学”:你好!再见!

摘要:“快乐大学”:你好!再见! 如今,“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盛行,许多人把高考当作一个节点,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彻底放松,恣意享乐。其实,“快乐大学”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更多的是享乐式的大学生活。 那么,当代大学生对“快乐大学”的态度是什么呢?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大学”?我们又该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大学”呢?针对这些问题,校园记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300余份问卷调查,下面,我们一同去一探究竟吧! “快乐大学”,你怎么看? 有人说不挂科、不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他们追求的“快乐大学”。调查数据显示,有91.73%的受访者不赞同这种态度。他们认为,大学可以适当放松,但要以学业为重,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正如2017级医学影像系7班胡陈所说:“我们毕业后的工作关乎治病救人,学好了专业知识才能挽救他人生命。”也有8.27%的学生表示赞成,他们认为,高中学习太苦,大学应该放松享乐。这样的“快乐大学”其实等同于“享乐大学”,大学享乐有许多弊端。 有72.97%的受访者认为,大学贪图享乐,不认真学习,会导致无法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甚至影响毕业就业。其中,83.78%曾挂过科的受访者在思及挂科原因时都认为,挂科与他们对待学习和大学生活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中西医结合学院的辅导员付裕也谈到,当她与期末挂科的学生进行交流时,有些学生就抱有这样的态度:“刚进入大学的一年应该好好放松,下学期再开始努力。”还有64.8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享乐,天天和朋友出去玩乐会加重经济负担。此外,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回忆大学生活时也感慨大学刻苦学习的重要性,2003级临床医学40班张艳谈到:“大学里的遗憾是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不够,且对未来思考得太少。” 面对“快乐大学”现象带来的弊端,2018年6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该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要给当代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锻炼提高上进行合理增负。在此次调查中,48%的受访者赞成合理增负,他们认为大学就是要尽量多地积累知识、锻炼自己、提升能力。52%的受访者不赞成合理增负,其中49.2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为大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自行安排,根据自身情况发展自己,2.76%的受访者认为高中已经很苦,大学应该尽情放松。 “快乐大学”的“元凶” 导致产生“快乐大学”想法的原因有很多,家长、老师的某些言论便是其中之一,占比69.29%。“现在苦一点没关系,进大学就轻松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老师和家长的“催眠”下,这个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到了大学之后,放松、享乐就变得理所当然。 其次,认为学校、老师管理力度不够者占50%。大学教育与高中及九年义务教育不同,大学的管理呈开放性、自主性,学校对学生的时间安排仅限于周内的课程,平时课后作业不多,因此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自由支配,这造成很多学生觉得大学学习很轻松,不把学习放在心上。 再者,便是学生自身自觉性、自律性不够。这一原因占比最多,高达70.47%。从高中的老师家长一齐管到大学的开放式管理,不少学生开始对学习产生懈怠之心。“大学学习最重要的是自主性。大学不会有老师天天守着喊着让你学习,都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自主学习不但会让你在学校成绩优秀,一个足够自律的人在任何领域表现都不会差。”2016级2班康复医学张英杰如是说。 真正的快乐大学是什么? 恣意享乐的“快乐大学”存在诸多弊端,需要被重新定义,使“快乐大学”具有更深层次、更丰富的含义。在本次调查中,有77.95%的学生赞成重新定义“快乐大学”,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快乐大学”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大学。其中,85.43%的受访者这样定义“快乐大学”:通过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来丰富大学生活,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但是许多受访者也谈到,学习仍是大学生活的中心,正如2018级中西医6班施小龙所说:“真正的快乐大学,我觉得重点还是在学习更多知识,充实自己。在不妨碍学习的基础之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其实纯属“享乐”的“快乐大学”现象也正在慢慢转变,考上大学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大学生活中依然会面临着很多的压力与挑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贪图享乐,也不必像高中那样过着压抑单调的生活。也许就像陈宝生部长提出的那样,在进行合理增负的同时,又能实现愉快的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大学”

考研探秘:主席团的学霸之路

摘要:考研探秘:主席团的学霸之路 准确一人考上北京大学,三人考上中山大学;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获大奖;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各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奖学金擂台上的霸主,最佳辩手、“三下乡”社会实践佼佼者、话剧表演爱好者、校园歌手……祝思涵、刘泓金、李娅娜、吴玮杰,历任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校团委主席,他们坚定目标,脚踏实地,赢得了考研这场酣畅淋漓的人生战役,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谱写了一曲完美之歌,也传承践行着属于西南医大学生干部的优秀基因。 刘泓金 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录取 祝思涵 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录取 李娅娜 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录取 吴玮杰 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录取定位 下定决心 精准定位,并在本科学习阶段不断积攒力量,下定决心报考自己心仪的学校,如此,才能离梦想更进一步。 “我从入校开始就决定要考研”。初入大学校园,多数学子还未褪去懵懂,而祝思涵就已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大二时更进一步瞄准中山大学。 “凭什么不可能是我?”这是刘泓金初中时在一篇名为《我凭什么上北大》文章中看到的一句话,记忆至今;也是他在经历了从跟在代理会长后面学习,到作为正式代表参加学校团学代会,再到被推选参加当时我校仅有一个名额的四川省第一届“青马工程”培训班,不断获得成长之后的一句自问—— “为什么不能是我?” 通过实习找到“兴之所向”的吴玮杰,发现“本科已经不能满足自我要求”的李娅娜,他们也及时确立了自己的考研目标。 全心投入 高度自律 有人说,越优秀的人越自律,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特别贴切。 写满每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并在完成后打勾的300多张便利贴、若未完成任务就不睡觉的狠劲、1个月未出门的经历……刘泓金“只单纯地做这一件事”,专注考研。 内外科看多少页、单词记多少个、题刷多少道……在完成实习带教老师和组上分配的任务后,李娅娜充分利用零星时间,争分夺秒完成每天设定的任务,最终以86分的高分占领考研英语这块高地。 把手机交给室友保管,上课40分钟绝不会玩手机,也不会回消息,如果确有急事就在半个小时内紧急处理完毕。担任学生会主席的祝思涵从进入大学起,就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保证了听课效率和学习效果。 战胜自己 踏实备考 克服困难,方能前行;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高中已考过雅思,英语六级接近600分,英语一向出色的祝思涵,没想到在考研英语的阅读上碰了壁。6个月时间,他慢慢摸索出题思路,将英语阅读从扣12分提升到满分。 “对药理很有兴趣吗?” 药理教研室秦大莲老师问前来提问的刘泓金,“不是,我大四了,只是觉得对某些药、机制等弄不清楚,导致内科有点看不懂,所以回来再上一次。”刘泓金答到。在与时间赛跑的考研复习阶段,刘泓金“磨刀不误砍柴工”,又蹭了一个学期的药理学课程,最终把知识吃透了。 “每两周就会崩溃一次”,可是每次都在“快要坚持不下去”时挺了过来。这有赖于他们利用兴趣爱好进行自我调节,多亏了研友的陪伴鼓励,也得益于在学生组织工作期间,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活动、一份份轰炸神经的紧急文件、一条条手机上时刻跳动的消息不断提升着他们的抗压能力。 掌握方法 功在平时 采取演话剧、做广告、辩论等方式教学的英语课堂,根据学生知识水平适时调整中英文比例的专业课堂,布置查阅英文文献的课后作业,学生自己准备中英文PPT、上课时自己讲的“角色互换”…… “我会充分利用老师为我们营造的英语学习氛围”,考研英语取得高分的李娅娜介绍到。 “这个高密度区域是肿瘤区域”,这样的图像对于初学影像学课程的吴玮杰及其同学来说只是老师PPT上的一张抽象图片,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了解情况后的任课教师在后来的教学中会随身携带当天拍摄的影像科图像,授课时再结合病理图片来讲解,转“抽象”为“具体”。对于这些临床实践参与度不高的课程,“老师们没有过多灌输高精尖的‘阳春白雪’,他们更注重知识体系的搭建和实用性,以及学生的吸收程度,比如讲药理时,老师会从机制讲到药理前沿研究再到临床应用,每一个点都让人印象深刻,我很乐意跟着老师们思路一点一点地深入下去”,祝思涵说到。 “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在别人看来属于“突击型选手”的刘泓金其实是这样学习的,“医学知识内容多,课程紧,老师课堂的重点主要放在搭建知识体系上,细微知识需要自己耐心串联”。 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只有懂得珍惜,加以充分利用,才能获得真知,厚积薄发。 凌晨两点,一个寝室三个帘子里的灯都亮着,“睡不着吗?”“睡不着!”“睡不着啊!” 有人说考研是一场苦涩孤独的旅行,其实,考研路上有许多人与你同行,虽然旅行的终点不一定相同,但努力拼搏奋斗的身影却是如此相似。我们要向优秀的人学习,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加油吧,少年!

第03版

承“两弹精神”挺名族脊梁

摘要:承“两弹精神”挺名族脊梁 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的灵魂始终像天使一般纯洁,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奉献,只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这是这次学习中李建强教授在宣讲“两弹元勋”邓稼先精神时最触动我心灵的一段话,这正是对两弹元勋们的最佳写照。 邓稼先、王淦昌、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进入梓潼两弹城,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立即鲜活起来,尽管还未完全修复,但一栋栋红砖房,一帧帧具有年代感的宣传画,立即让我走进了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尤其是话剧《国魂》,更是重现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面对核威胁、核讹诈时,两弹元勋们经历千辛万苦,回到社会主义中国,隐姓埋名,从零开始,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党、国家、人民的重托: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全威力空爆成功!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中华民族挺直了坚强的脊梁面向世界!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邓稼先)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核”,我们才能昂首立于世界,才有了今日国家的和平发展。 今天,我们正在面对中美贸易战,如同在经济领域面对的核威胁、核讹诈,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不惧战斗、铁骨铮铮的民族,我们一定能秉承“两弹精神”,直面贸易战:我们不愿打,但不惧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谈:大门打开,打:奉陪到底!

不忘初心勇担当 青春立功新时代

摘要:不忘初心勇担当 青春立功新时代 学校同心学校第6期培训班在绵阳市梓潼县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正式开班行课,我有幸作为学校农工党党员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加深了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主要有几点认识: 一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我们聆听了先辈邓稼先的先进事迹,观看了讲诉“两弹一星”研发过程的话剧影片《国魂》,深深被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正是靠着这一颗颗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研发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作为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要牢固树立和增强爱国意识,热爱祖国人民,提高政治站位,维护核心、维护大局,尽自己所学,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添砖加瓦。 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当时的中国,科研条件是艰苦的。这些先辈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值得年轻一辈科研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发扬。现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我们更应好好珍惜利用,将自我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为学校“136”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三是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做出了甘于寂寞、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范例,对于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明灯和榜样。通过这次培训,我备受“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高自己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早日将西南医科大学建设成为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记“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摘要:记“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你是一位伟人, 那时的社会生活却没有你的名, 因为隐秘的神圣事业, 只能隐谒于荒山野岭。 虽然拥有完整家庭和子女, 却遥望千山万水, 同样的人间炽热情怀, 只能永远深埋心底。 你是一座丰碑, 源自于几代家学奠基, 名校名师悉心的引领和教诲, 铸就了你品质的坚卓与刚毅。 几多不眠之夜为的是计算模拟, 无数的思索无外用心中子输运, 千万个技术路径执着于状态方程, 所有的运筹帷幄都汇聚于爆轰物理。 你是一个魂灵, 飘荡在巴蜀林中、青海漠北, 无论身处深山荒漠, 有你就是一片生机。 同事迷茫之际有你的引领, 技术解惑是你的责任, 科研道路充满忙碌艰辛, 却处处能见你的身影。 你是一面旗帜, 隐姓埋名只为国防强盛, 舍己忘利只为新中国不受欺凌, 积劳成疾成果福荫人民。 为国献身的不变初心, 是新时代又一次响亮的号角, 执着事业的无私担当, 是我们教学科研医疗的指引。

弘扬伟人事迹 传承精神丰碑

摘要:弘扬伟人事迹 传承精神丰碑 在我原来的记忆中,原子弹、氢弹只是一幅幅或明或暗、模模糊糊的“蘑菇云”,跟随这次的“两弹之旅”,它们渐渐清晰起来…… 尤其令我感动和震撼的是我国 “两弹元勋”——邓稼先,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成功地领导研制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将中国防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从小听从父亲的教诲,“为了祖国的强盛,立志学科学,将来报效国家”。1948年,当他考取赴美研究生,离开祖国时承诺:“我学成一定回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他仅用1年零10个月,修完所有学分,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第9天——1950年8月,便迫不及待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1958年,当二机部部长找他谈话,要他参加研制原子弹,他毫不犹豫地说:“听从召唤,把生命献给这项工作,为它死了也值得”。从此以报国之志,隐姓埋名28年,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随便与人交往,不能说自己在哪里,更不能说在干什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对一个人,一个科学家来说是多么残酷!可为了国家机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国迄今为止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他参加了32次,身体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当李鹏副总理到医院授予他全国模范称号时,他说“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作为一个代表而已”。在他生命的最后期限里,还在病床上写下了报送中央的《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直到今天,对中国核武器事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沿着科学家们的足迹,我们了解到当时“两弹”研制的艰难困苦,听到他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我忍不住一次次泪目。周末和女儿一起谈论感想,她们也学习了课文《两弹元勋邓稼先》,让我感到特别地欣慰。他高尚的品格,深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一辈辈一代代学习和传承!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摘要:学校同心学校“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培训体会选登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砥砺学校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和担当之志,近日,西南医科大学同心学校第6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培训班在绵阳市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举办。通过理论教学、影视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形式,全体学员聚精神、悟思考、动情感、深交流,为期3天的培训让学员们收获满满,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思想政治共识进一步凝聚。 近年来,学校党委紧抓同心凝聚共识、同心锻炼成长、同心服务社会和同心文化建设4个着力点,以项目化方式重点推进、谋划实施了统一战线“同心”品牌工程建设。同心学校作为“同心”品牌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旨在打造学校教育培养新阵地,筑牢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石。同心学校成立两年来,坚持“校院合作、学践结合”的培训模式,按照“把校外专家请进来,把统战成员送出去”的工作思路,面向学校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培训。先后邀请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泸州市委统战部领导专家来校开展统战工作专题培训,与西南交通大学社会主义学院、西南大学社会主义学院、延安梁家河干部培训学院等联合举办党外知识分子培训、“新时代统战成员能力提升”、学习弘扬井冈山精神、梁家河精神等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近150人次。 (党委统战部供稿) 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荒原大漠、驻守密林深山,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 “两弹一星”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如今的“两弹城”已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纱,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将永远镌刻着那些曾在这里艰苦奋斗过的科研工作者的名字。“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他们为祖国的强盛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服从需要、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勇担风险、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谦虚谨慎、务实团结的优良作风,久久留在我的心里,深深感动了我。我坚信“两弹一星”精神将永放光芒,激励我们不断奋斗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民盟西南医科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发展规划处处长 刘克林 未参加这次培训之前,只知道绵阳有一个科学城,也知道青海有一个原子城,并不知道梓潼县有一个两弹城,并且在两弹的研制过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汽车驶入崎岖的山路,我们看到“两弹城”这三个大字时,内心受到不小的震撼——原子弹和氢弹如此宏伟震撼的名字居然同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联系在了一起,顿时也充满了好奇。通过3天的学习,完全解开了我的疑惑,对两弹的研制过程有了全新认识。特别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下,通过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让中国拥有了原子弹、氢弹、远程导弹和卫星等,确保了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感谢23位“两弹一星”元勋,感谢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员! ——九三学社社员、基础医学院教授 曾凡才 邓稼先、郭永怀、钱学森等一群以知识报国的精英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为了祖国的强大,他们离妻别子,隐姓埋名,在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中,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报效祖国。终于在1964年10月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7年6月又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再后来成功发射导弹和卫星,饱受欺凌和屈辱的中国人民才真正可以抬起自己的头,而这群科学家仅仅奖励了20元钱。其实在他们心中,使命与责任,祖国和人民才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7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强国。人民富裕了,但精神却萎靡起来;钱多了信仰却少了;祖国的强大需要一种团结的力量,需要一种奉献的精神,更需要“两弹一星”这样的科学家支撑起民族的脊梁。 ——九三学社社员、附属中医医院肝胆外科副教授 徐 勇 一路参观学习,一路感触反思:我们究竟要向邓稼先等元勋们学什么,怎么学? 我们要学习他们服从组织需要,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的爱国奉献精神;学习他们身先士卒、勇担风险、舍生忘死、奋斗不息的牺牲精神;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学习他们对工作精益求精、极端负责、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他们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入实际、团结群众的优良作风。我们应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后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校知联会会员、基础医学院教授 邬于川 “两弹历程馆”里,中国第一颗核弹和蘑菇云让人震憾,场景复原出的“两弹”研制过程,无一不展现出当年的艰辛历程。当年所用的算盘、计算尺,邓稼先旧居里手摇式计算机、铁皮柜无声地讲述着科研人员的不凡。揭开神秘的面纱,我深刻体会到当年环境的艰苦,更是为当年的科研人员所折服,他们不仅没有被贫穷限制想象力,更是站在战略的高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将智慧、青春甚至是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 两弹一星精神,是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度政治责任感,更是对工作精益求精、极端负责、排除万难、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使命感。让我们向邓稼先等两弹元勋学习,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发扬当年科研人员的干劲、热情、奋斗精神,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让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在科研、医疗、管理一线工作中艰苦奋斗,奉献青春和热血! ——学校知联会会员、附属中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粟宏伟 此次培训设置了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影视教学等环节。由李建强老师以《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主题, 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我国科技杰出代表邓稼先为了祖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在现场教学、影视教学中展现了以邓稼先、王淦昌、郭永怀等为代表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条件下克服巨大困难、战胜巨大挑战、完成巨大历史任务,及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胸怀强国梦想、甘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这一切让人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更加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们无私奉献、以身报国的精神伟力,我们倍受鼓舞,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精诚合作、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再困难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好。“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这种精神、这种境界和作风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提升工作的责任、效能,同心协力,不懈奋斗! —— 学校知联会会员、护理学院·卫校副教授 胡 芳 “两弹一星”元勋的许多事迹让我深受感动,特别是邓稼先多次进入原子弹爆炸现场取样而受到严重辐射,患癌逝世;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第一时间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的实验数据,等等。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广大研制工作者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中培育和发扬出来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特别是要传承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到学校事业发展之中、融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 ——离退休党委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 李永平 话剧《国魂》和邓稼先的事迹让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前辈们的一句句“我愿意”就是对祖国一生的承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完美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 感动之后也让我进行了深刻反思,我们现在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物质丰富,生活幸福,一切基础条件都远远好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奉献精神、勇攀高峰的精神还远远不够。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不争个人得失,迎难而上,开展好自身分管的工作,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肖 洁 “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的灵魂始终像天使一般纯洁,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奉献,只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这是这次学习中李建强教授在宣讲“两弹元勋”邓稼先精神时最触动我心灵的一段话,这正是对两弹元勋们的最佳写照。 邓稼先、王淦昌、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进入梓潼两弹城,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立即鲜活起来,尽管还未完全修复,但一栋栋红砖房,一帧帧具有年代感的宣传画,立即让我走进了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尤其是话剧《国魂》,更是重现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面对核威胁、核讹诈时,两弹元勋们经历千辛万苦,回到社会主义中国,隐姓埋名,从零开始,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党、国家、人民的重托: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全威力空爆成功!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中华民族挺直了坚强的脊梁面向世界!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邓稼先)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核”,我们才能昂首立于世界,才有了今日国家的和平发展。 今天,我们正在面对中美贸易战,如同在经济领域面对的核威胁、核讹诈,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不惧战斗、铁骨铮铮的民族,我们一定能秉承“两弹精神”,直面贸易战:我们不愿打,但不惧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谈:大门打开,打:奉陪到底! 学校同心学校第6期培训班在绵阳市梓潼县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正式开班行课,我有幸作为学校农工党党员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加深了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主要有几点认识: 一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我们聆听了先辈邓稼先的先进事迹,观看了讲诉“两弹一星”研发过程的话剧影片《国魂》,深深被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正是靠着这一颗颗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研发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作为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要牢固树立和增强爱国意识,热爱祖国人民,提高政治站位,维护核心、维护大局,尽自己所学,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添砖加瓦。 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当时的中国,科研条件是艰苦的。这些先辈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值得年轻一辈科研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发扬。现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我们更应好好珍惜利用,将自我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为学校“136”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三是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做出了甘于寂寞、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范例,对于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明灯和榜样。通过这次培训,我备受“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高自己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早日将西南医科大学建设成为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04版

成为一支坚韧不倒的芦苇

摘要:《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读书心得成为一支坚韧不倒的芦苇 继2010年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迄今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二。这个成就,靠的是当代中国男人、中国女人做出的两个“世界第一”来支撑——中国男性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81%)、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64%) 如果说,当今世界各国,男性劳动力冲锋陷阵于经济生活第一线“养家糊口”,乃社会分工所在,理所应当。那么,当中国男人与其它各国男人们同样拼杀职场之际,是什么人按下了国际经济竞争天平的砝码,在就业人口总量、劳动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等指标方面,推动中国居于世界前列?不是别人,正是辛劳程度傲视世界各国的当代中国职业女性! 当代中国职业女性,誉之者谓之“铿锵玫瑰”,调侃者谓之“女汉子”。她们恪尽家庭职责,同时又超越家庭局限广泛承担社会责任,夙兴夜寐、勤奋努力,撑起了中国发展的“半边天”: 她们总量达3.64亿人,创造了41%的GDP贡献率,高居全球所有地区女性GDP贡献率之最!其中,包括全球最成功女企业家前五名、包括在全球十亿美金级别白手起家女企业家占比高达63%的中国女人。这些普通家庭的女儿、儿媳、妻子、母亲们,照顾家庭、相夫教子的同时,也作为职业人、社会人,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为中国和平崛起贡献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正所谓“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有成就必定有成本”,在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期”的背景下,职业女性,尤其是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她所处的不是一个轻松安逸即可应付的职场,当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婚姻质量和子女成长有所期望时,却发现所能依赖的社会支持还相当有限。不得已,她转而竭力索取自己的潜能,不断要求自己“更快、更高、更强”——职业女性已成为社会焦虑指数最高的一组人群。 “焦虑”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担忧。职业女性的焦虑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是生存性焦虑,即对自身及家庭成员的生计和健康的担忧,如食品安全、住房、子女教育、工作等焦虑;第二是发展性焦虑,表现为对社会差距扩大、社会流动滞缓、社会阶层固化等方面的焦虑;第三是人际焦虑,即对维系家庭、工作、亲朋等人际关系方面的焦虑;第四是身份与成就焦虑,即对个人职业身份与事业上升机遇的焦虑以及因此对婚姻造成的负担(丈夫或婆家的不满)方面的焦虑。 美国著名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研究不确定性和小概率事件的世界顶尖级专家,他在《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书中,以“黑天鹅”代表生活中无法预测的不确定事件和困难挫折。他的观点是:人类虽有数千年的文明进化史,但相对于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庞大复杂而又动态不居的浩瀚世界,人类的意识空间其实极其狭小、思维能力其实极其有限——我们必须正视个人思维和觉知的局限性,坦然承认自己无法预测未来,不是试图预测黑天鹅,而是适应黑天鹅的无处不在,对所有可能的结果做好心理准备、不论它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如果能寻找到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人生锚定点,并以此作为强韧的人格根基去抵御“生之焦虑”,在充斥着生老病死、祸福喜乐的人生风雨中,以向命运说“随你怎么样”的底气,成为一支虽然渺小到随风起舞、但坚韧到永不倒伏的“会思考的芦苇”,那么,当我们面临猝不及防的而又具有颠覆性影响的稀有事件——“黑天鹅事件”的打击时,我们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正面应对精神和物质的多重重创,而不至于一蹶不振、进退失据、全面溃败,成为人生风雨中一支坚韧的芦苇,可以被摧残被考验,但绝不倒伏投降。 读过了《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我们知道,正视和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不确定、不安全,学会与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共存,才能超越焦虑带给我们的心理压力。正如塔勒布所说,确认一个独具个人特质的人生观的锚定点,你“需要凌驾于名利思想之上而不是之外”,在百万种人生可能性中执著坚守一个原则——成为最坚定的自我!你须牢记:“过多地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会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自始至终自我引领,走在藐视命运、实现自我的道路上,任凭黑天鹅出没翻飞,我做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行了,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成为那种理论上的“十项全能、面面俱到”的女强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赞叹道:“无论你给一个女人什么,你都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你给她一个精子,她给你一个孩子;你给她一个房子,她给你一个家;你给她一个微笑,她会给你整颗心!”所以,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不论在哪个领域,只要有女性参与,就能产生更好的结果”。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的科技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为全体当代中国职业女性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生存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更指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愿所有的职业女性朋友,终身修炼与人生黑天鹅共舞的强大内心和生存能力,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爱工作、爱家庭、爱社会,努力成为更好的同事邻居,成为更好的女儿妻子母亲,成为更好的自己!用我们的勤劳、智慧、奉献,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华章之中,独具女性色彩的咏叹调和交响乐!

活出更好的你

摘要: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活出更好的你 “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为了带着更美好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这是稻盛先生在《活法》中对人生意义的界定。 《活法》,没有华丽的笔墨,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豪言壮语,只是在简单、淳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些许感悟。观其做人、做事、做企业,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活得更有价值! 生命之魂 “生下来,活下去,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诸多人奉行的肉体活法,而稻盛和夫却教会我们:人,要活出灵魂! 正如《活法》所述:“我们现今生活在纷乱如麻、前途未卜的‘不安分时代’。富裕却不知足,丰衣足食却礼节不周,充分享受自由,有时却倍感闭塞。”看看身边的大多数人,上班时有头绪、没头绪地忙碌一翻,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却又数不出几分收获,于是打打牌、喝喝酒、逛逛街、看看电视,埋怨着工作的无味,生活的无聊。有时也会感觉焦躁不安,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和人生价值何在。 稻盛和夫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定位于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坚持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他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经营,使自己不管身处孤独还是喧嚣嘈杂,都能保持一个真正的自我,拥有一种宁静的心境。 我们或许没有多少“大的志向”,也难以体会伟人的想法,但我们不能没有“魂”,生命之魂!我把它理解为人生的一种信念,一种内心的坚持。这种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将引领着我们向着阳光方向行进:充实的心灵,坦荡的脚步让我们不再畏惧途中的挫折、困境抑或失败,这些都将是帮助我们成长,带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拥抱热情 《活法》中稻盛先生给出了这样一个方程式: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他自认为是一个不算聪明的人,但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对人生、对事业的那份热情。52岁,多数人都在等待退休的年龄,而他却在此时创办了第二电电,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78岁,本该安度晚年的他,却拯救了已经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的“日本航空”。我们不得不佩服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也从其身上看到了热情的巨大能量。 面对逆境与坎坷,我们习惯去抱怨:抱怨环境的恶劣,抱怨周围人的不善。殊不知稻盛先生也曾患过肺结核,也曾两度报考中学失利,找工作甚至也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活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对自己人生产生厌恶就如同向天空吐口水一样,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人生宝贵,只此一回,绝不能让它随意荒废。 热情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自我的尊重。热情激励着我们相信希望,满怀信心地去把握人生;热情诱发我们实施行动,勇于开拓地去创造人生。它是心灵深处迸发的力量,激励着你我去唤醒沉睡的潜能。有了热情,人生才会充实,才会快乐。 坚持付出努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是稻盛先生“六项精进”之首。他认为一个无法做到兢兢业业、勤奋进取、不落人后的人是没有资格来谈论人生和命运这个话题的。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度过自己的人生。此般道理,自我们幼小时便耳熟能详,但试问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又真的坚持了。 几岁的时候,我们都曾有过科学家、大明星抑或雷锋叔叔的梦;上学了,我们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哪所名牌大学或追上哪位心仪之人;工作了,结婚生子了,我们却渐渐发现生活原本是如此的平静,如此的“符合现实”,热闹非凡、精彩粉呈早已远去。我想,其实并非是我们越来越沉稳冷静或者麻木不仁,而是我们付出的,努力的越来越少了。如果还能像小时候那样,为着一个目标付出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那最终得到的无论怎样的结果也一定能让你兴奋不已。平淡的生活并不影响奇迹的创造,是碌碌无为抱怨一生,还是竭尽全力奋斗一回就看我们自己了。 合上书页,再次审视自己:那份信念还在吗,对于生活、工作我们是否依然还保持着当初的那份热情并正在为之付出努力?

栀子无关风月

摘要:栀子无关风月 栀子花,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花,《滇南本草》记载其性寒,味苦。栀子花的花语,永恒的爱,一生的守侯和喜悦。 清明时节,正是仲春与暮春之交,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片新绿丛中猛然发现栀子叶中竟然藏着小小的绿色花苞。再过两个月,空气里会弥漫着栀子花的味道,一种熟悉的味道,走过满是花苞的栀子的花丛,溢满了怀恋。记忆里的画面若隐若现,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馥郁的花香依然真切。 幼时的我很喜欢花,屋前屋后的花圃里面盛开的花总让人好奇,诚然,我是不爱惜花的。婆婆的花总是不让人碰,尤其是屋后那一大株栀子。已经记不清婆婆清晨浇花的表情,只是当栀子的绿色花蕾长满枝头时候,我和姐姐会早早起床,专注地看婆婆浇花,直到绿蕾绽放成洁白的花朵。我的好奇到此结束,婆婆的盼望却还未停止。 花开了,我们别着手帕的胸前多了一朵洁白的栀子花,她会厉声说:“再给我扯坏就不给你戴了!”任性的我,习惯了在吃饭时间不回家,故意等婆婆到处找,看着她拿着响竿敲着地面“哐啷啷”,对着仓库里疯玩的我们大声吆喝。灰头土脸的我们回到家总免不了一顿苛责,胸前的栀子花早已不知去向。幼时调皮任性的我一定让您操了不少心吧。 一到初夏,栀子花开得很灿烂。对您我是畏惧的,即使那株栀子花开满枝头,花香酝酿着诱惑,我也只能忍住,不让自己去探究花的香味是从何而来。浓浓的花香在夏日的阳光里氤氲化开,我一边看您坐在条凳上剥着蚕豆数落家人,一边用作业纸叠您教我的啄木鸟,笨拙的手无论如何也摆弄不出它的脚。婆婆像个陀螺,我跟着深蓝的围裙后面转,累了就索性玩石子,或逆着刺眼的光看太阳。风里还是那熟悉的味道,我心里却在想:“怎么会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啊!”或许就像你念叨的那样,家要有个家的样子吧。现在想想,要是就这样在一年一年的花香中成长该多好啊…… 天气清朗,白云绵绵。无意间看到一个问题:“看到天上的云,你会想起谁?”心里那根弦猛然被触动。记得在那熟悉的味道里,你给我讲土匪的故事,我指着天上的云,当作你故事中的人物,所以天上的云都是有名字的。知道您不喜欢我,因为我会不安分地听您从贫乏的语言中竭力搜索着一切尽可能形象的句子。看到天空里那些有名字的云,我只能想到您。 记忆中,屋后的栀子长高长粗了。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它让我们成长,却让您变老。我依然会看天上的云,但已到了不爱听您讲故事的年龄。您第一次离开家很久,去做手术。回来后就很少苛责我,比以前温和多了,这样我反而不习惯。癌症折磨得您很痛苦吧?您没念过多少书,不知道这病有多可怕,可您的痛苦我们都明白。多年后,爷爷对我说,病重的婆婆指着你们住的屋含泪说,只是放心不下她们。 还是在栀子花开的夏天,那年的栀子花开得极盛,我和姐姐捣着落在地上的栀子花和苹果叶,绿色的浆液散发出奇异的味道,然后我抬头看到爷爷向我们走来,叫我们要听话,不要乱跑。和着奇异的味道的还有爷爷强忍住却无奈滚落的泪水,它们似乎砸在了地上,洇开在地上,成为浅淡的痕迹,渐渐消失了。 婆婆走了,在栀子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婆婆坟前种的是万年青,不像栀子一样要人费心照顾。我没有像姐姐那样把眼睛哭得红肿。姐姐说,好人走了以后是会去天上的,就是那个逆着阳光看不到尽头的地方,对此我深信不疑。我想那里的夏天会来得早些,她会少些焦急的等待。长大后的某天,我听到电视剧里女主角的那句台词:“那时候还小,不知道什么是伤痛……”时,眼泪终于决堤而出,比多年前在她的葬礼上还哭得伤心。 婆婆经历过新旧社会的交替,不必再缠小脚;含辛茹苦地养大子女;度过了饥荒;陪着爷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苦楚。她只盼着家有个家的样子,后辈们都能够有出息。随着年龄渐增我也渐渐懂得她的爱是如此深沉,埋藏在无数有关柴米油盐的苛责中。 在梦里见到她了,梦里我伤心地哭着说,我长大了,在医院常常会接触到和您一样患病的病人。梦醒来,心还在痛。还是喜欢看天空,在那个逆着阳光看不到尽头的地方,您一定会看得到我们,也会为我们的快乐而快乐。 学校里有成片的栀子花,花开以后,风里是缱绻的香味,婆婆姓夏,最爱栀子花,她最后的回忆留在栀子花盛开的夏季。在这特别的时节,此时,婆婆的坟前万年青已经长得很茁壮很葱郁了,而我只能在此遥寄心香一束。请您放心,我们都会好好的生活。

癌症之愈

摘要:癌症之愈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 曾经学医的我,对这些观念并不陌生;我也看过《拯救乳房》这本讲述乳腺癌患者心灵治愈的书籍,对书中提到的直面死亡抱有赞成的态度;甚至于,我也曾带着学生去慰问过癌症患者,从医者的态度去劝慰那样的人群需乐观面对;当《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在坊间一时成为话题度很高的作品,我们总是能处之泰然。 这份坦然,不是我们勇敢,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遭遇癌症。 这一天,竟然来到了……母亲被检查出患有直肠癌。曾经的怀疑成为了现实,肠镜报告出来那天,我和母亲的心情都不由地沉到了谷底。尽管我安慰了母亲,也貌似安慰自己,但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让我真实感到无比的沮丧。 母亲住进外科之前,在内分泌科进行糖尿病的降糖治疗。由于深知糖尿病的危害,让我对外科手术抱着巨大的希望,也揣着难抑的恐慌。那些曾经想要直面死亡的勇气,如今都显得无比苍白无力。 转到胃肠外科,主治的教授告诉我:“你母亲的肿瘤是中期,已经形成了梗阻,不用担心,直肠癌的手术是非常成熟的,还可以做微创,情况好是可以保肛的。”能不担心么?显然不能。 病房里满员了,从40岁到80岁不等,全是直肠癌。总共有6个病人,4个已经做完手术了,在进行调养。还没手术的只有我母亲和那80岁的老伯。在病友们的交谈中,我们越来越有信心,母亲积极地期待着赶紧手术,恨不得立即把那坏掉的肠管切掉丢掉。可那老伯却在和两个儿子置气。老伯说:“我就叫你妈别告诉你们,这下好了,非让我到这里来做手术。我都八十多岁了,等死就好了,做手术恐怕死得更快!还要花那么多钱,你们生活也不容易!”,那晚,两个儿子与他们的父亲争执到半夜,到第二天也没有定论。 母亲手术前的头一天晚上,管床医生把我叫去前台,郑重地介绍了手术各种可能性:5种手术意外和十几种术后并发症,还有用药用术的选择……我说:“医生,你不用再说了,在哪儿签字您说就是。” 签完字,我一个人走到病房外的阳台透气,偶遇老邻居刘伯。我与他打招呼,刘伯拄着拐杖爽朗地与我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自己有直肠癌,还有肺气肿和肾囊肿,我听了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刘伯今年83岁了,他说:“我本想这一身的病,恐怕活不了多久,索性等死吧!反正儿子都先我去了,我活了这么久也算够了。结果没曾想这一等,几个月过去,还死不了。听人说,直肠癌晚期死去是非常痛苦的,我想想,既然死不了,那还可以抢救一下,所以就来这儿了。活一次不容易,万一救不了也算是努力了一回!”接着,他还讲述了自己在县医院治疗的经历,“才进去两天,检查都没怎么做,就要给我手术,吓得我赶紧出院往大医院转。怎么我也是要救这条命的,可不能马虎。你看到这里后,医生说我有肺气肿,要调理控制炎症,等符合手术要求才做手术,这种态度才像话嘛!”随后还和我交流肾囊肿是不是肿瘤的问题,我借用仅剩的医学知识给老人家科普了一下肾囊肿。最后,刘伯开心地回了自己的病房。 晚上我把这个闲聊的段子带到病房里,大家都忍俊不禁。第二天,同病房一直拒绝手术的老伯终于妥协了,愿意接受治疗了,而且也开始加入到病房大家的闲聊中。 每天在医院,白天常有临近病房的病友来串门,有的来讲述曾经手术的经历,有的讲述化疗的感受,有的讲述家长里短,有的讲述自己的人生际遇,偶尔还比较一下自己癌肿的部位或大小……医院的夜晚是安静的,也是热闹的,病房内外的走廊,到处是加床,医生护士半夜随时会来查房,术后谵妄的病人会到处周游,睡不着的患者家属会在那里窃窃私语,那些传言的医患纠葛,我是从未见到,只见到抢救生命的繁忙和吃喝拉撒的生命常态。 几天的相处,你会忘了自己是在癌症病房。这不过是慢性病患者的房间,在这里,怨天尤人的话语是没人喜欢听的,大家更愿意的是听医生的话,互相鼓励,憧憬着手术后的美好生活:早拔管,早下床,早进食,早排泄…… 怎么样去延长死亡的期限,显得比伤心难过、自怨自艾更为重要! 手术后7天,母亲恢复得很好,精神状态比入院前更好了,我们顺利出院,接下来就是为这“崭新”的生命去做好准备。 心之愈胜过体之愈。许多年后,这段经历不过是我的家庭在向死而生的道路上一个成长插曲。 就像美国作家舍温·努兰所著的《生命的脸》里所说:与我们相伴一生的身体,不是“臭皮囊”,而是包罗万象、精妙绝伦的宇宙。它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各种惊涛骇浪的动态中调整平衡。我们的身体,从不轻言放弃,面对威胁,每个细胞都会奋起抗战,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这种精神就是生命的本质……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467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40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