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

摘要: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西南医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编者按: 走入深山支教扶贫,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医普急救培训,勇挑禁毒防艾宣传教育重担,重温红色革命精神……这个暑期,我校12支国家级专项团队、4支省级专项团队、4支省级重点团队、13支校级“三下乡”团队、15支院级重点“三下乡”团队,及9支按团省委“青年红色逐梦之旅”活动组建的团队,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奔赴省内外各地,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践行了时代新人的责任与担当。本期,我们对部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了深入采访,一起来看看吧! 支教扶贫,“打通”壤塘崎岖山路 7月23日清晨,西南医科大学“爱的邮递员”国家专项社会实践队从成都出发,辗转 12小时到达阿坝州壤塘县,并由当地团委接待入住了壤塘县寄宿制小学,开启了难忘的支教扶贫之旅。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当地的孩子拓宽视野,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和奋斗之心,志愿者们成立了“童心港湾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班”。暑期班开设了法制教育、急救科普、爱国教育、手工、舞蹈等 16 门特色课程,以及数学、英语两门基础课程。“刚开始时,学生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差,上课的时候,玩手机的玩手机,聊天的聊天,很大一部分同学都在嚼口香糖……”来自2018级医学检验技术的蒋斌说,“当时我很失望,但是想到我们去的目的,就是改变他们,所以我们没有放弃。”志愿者们针对这些情况迅速修订了工作方案,在每一节课上安排了一位主教(主要负责教学)和一位助教(主要负责课堂纪律),不断引导孩子们认真听讲,课堂纪律有了很大改善。壤塘县南木镇的40余名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基本法律知识,学会了正确清洗伤口,更在爱国教育中激发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立志脱贫,走出大山。 “向后看,有人在支撑着你。”阿坝州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大多数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4.84%。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普遍表现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所以在注重孩子们学习的同时,志愿者也注意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在手工课上,组织孩子们给父母写信表达思念,开展小游戏帮助其建立自信,告诉他们有很多人关心他们的成长,等等。2018 级医学检验技术的麦先庆说:“他们还是孩子,我们用一系列课程教他们向前看,看向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让他们向后看,看到支撑他们的家人、国家和社会。” “一起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壤塘县集丰饶的文化传承与迟滞的经济发展于一身,长冬无夏,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仅 4.8 ℃,县城所在地壤镇海拔高达 3285米。“这里气候严寒,刚到的那几天,高原反应就一直困扰着我们。在那里甚至连最普通的热水都喝不到。”队长蒋斌回忆说,“每天的早餐只有一个小面包,午餐已经是一天中最好的一餐了,能够吃上一顿炒饭,晚餐就只能吃泡面。”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这些生活在大城市、从象牙塔中走出的 2018 级大学生们却坚持了下来。团队成员之间也从最初的缺乏默契,到后来通力合作,相互支撑而圆满完成这个为当地留守儿童带来希望的活动。 团队临走前,每人都收到了当地群众送来的哈达,在支教扶贫这条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真心的付出使他们收获了温情。 凉山“开荒”,播撒急救医普知识 谈及为什么会参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队长刘悦认真地说:“凉山地区的急救科普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我想既然我们有能力,就应该去帮助更多的人。”爱与奉献的初心让“医行凉山,索玛花开”国家专项的志愿者们相遇,让急救医普知识的花朵在这片山区绽放。 医学科普,最重要的是科普知识的正确性。“医行凉山,索玛花开”团队有很强的专业性:团队中11名成员持有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国家级急救培训导师证书,2名成员考取了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师资证书,学生志愿者们更是为此次下乡医普准备了很久,从去年开始,便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团队一直把科普质量放在第一位,”2017级中西医刘悦说到,“我们都是手把手教学,一定要保证将群众教会了、教对了。” 团队还根据当地群众的民俗特点做了针对性科普。由于彝族人热情好客,喝酒几乎是家常便饭,但过度饮酒后常常会出现晕倒的现象,于是这次急救科普的项目中就包括了体位管理,教乡亲们应对此类突发情况。创伤包扎的科普也非常实用,当地人常年耕作,需要用刀具砍柴、割草……不免会受伤,但昭觉县离市区较远,医疗条件较差,很多时候伤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学会一些简单的包扎和处理,对控制伤情非常有好处。 除了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和成员,“医行凉山,索玛花开”团队还攻克了语言障碍,提升了团队的科普受众率。考虑彝汉语言不通,为了让医普效果更加好,团队专门招募了7名彝族学生。与一般的医普团队不同,在进行科普时,他们采用了双语讲解的模式——先由讲师讲述一段急救知识,再由彝族同学用彝语翻译给父老乡亲听,旁边安排了其他会彝语的同学为他们答疑释惑。“留在村里的基本是不懂汉语的老人和小孩,如果只采用汉语讲解,那他们根本听不懂,我们的科普也是无用功。”2018级临床定向的吉来子呷说。为了方便长期展科普工作,志愿者们还计划制作高质量的彝汉双语科普视频,用于公开发布和线上教学。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活动前期,团队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跑了很多地方也租借不到场地,原本要参加科普的群众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参加……“不过每次面对困难都是整个团队齐心协力一起去解决,从来没有人推卸责任。”队长刘悦感叹。实践活动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开展,在为期4天的科普中,科普受众近300人,为当地群众带去了他们亟需的急救知识,解决了当地急救科普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心肺复苏普及面临的“三低”窘境。 不惧危险,攻坚禁毒防艾 毒品、艾滋,影响人民安宁生活的梦魇,禁毒防艾的攻坚战上四处都弥散着硝烟。来自我校的“走无悔禁毒路,为‘艾’逆行护万家”国家专项社会实践团队,就在这个暑期走入了泸州市的禁毒防艾一线。 禁毒防艾,深入基层是关键。其实毒品离我们并不遥远,叙永县便是泸州毒品泛滥的重灾区,禁毒形势十分严峻。毒品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艾滋病数量每年都呈上升趋势,防艾与禁毒密不可分,因此开展禁毒防艾教育也存在一定危险。但团队成员仍然选择深入一线,联合泸州市禁毒委、泸州市疾控中心,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江阳区、泸县、叙永县等地的街道社区、乡镇农村、单位、企业、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宣传教育。在得到大量珍贵第一手数据的同时,更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信任,“有一位阿姨拉着我们,悄悄告诉我们哪里有一个窝点。”来自2017级医学影像系的志愿者蒲杨回忆到,“这是因为我们耐心地给她讲解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告诉她禁毒需要全民参与。”这次活动共发放各类禁毒防艾宣传资料5000余份,团队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2880小时,回收各类调查问卷1100余份,受益基层群众超6000人。 禁毒事例与戒毒实例使团队成员对禁毒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该团队成员不仅专程前往泸县松松幸福广场听取了蔡松松(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还于8月19日赴泸州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了参观,并在泸州市禁毒委的协助下向泸州市所有在所强制戒毒人员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约800份。“面对这800份问卷,我深感痛惜,受访的吸毒人员不止一次发出劝告,千万不要沾染毒品,吸毒只有一次和无数次。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加强普及毒品危害的决心。”2017级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志愿者龚俸平感叹道。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实践学习,队员们了解了禁毒一线的真实场景,对我国的禁毒事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禁毒防艾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防艾教育与关怀艾滋病群体都是防艾工作的重点。团队成员针对艾滋病患者与非艾滋病患者进行了分人群的防艾针对性教育讲座,并发放了大量的宣传资料。通过现场提问和走访调研,发现恐艾与歧视艾滋仍然存在,“在访谈交流中,那一声声啜泣,让我的眼泪不由地在眼眶中打转”,来自2017级医学影像学的团队队长苟心怡说,“非常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地把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做得更好,让社会接纳这些艾滋病人,减轻他们内心的煎熬。” “走无悔禁毒路,为‘艾’逆行护万家”实践团队从活动准备到活动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期间得到了来自共青团四川省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禁毒办等多个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青网、中国禁毒报、叙永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禁毒防艾思想热潮,为打赢这场禁毒防艾战役,翻越这座禁毒防艾的险山做出了贡献。 重温老区艰苦岁月,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饮水尚当思源,在如今的幸福生活中,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一段艰苦的红色岁月。为深入了解和更好传承革命先辈的赤忱之心与坚毅品格,青马工程“重温革命情,终圆延安梦”社会实践专项培训队在这个暑期去了革命老区延安。 此次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知识竞赛、情景教学、志愿活动、体验式教学、激情教学等。队员们不仅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等多个红色文化景点,感受红色文化熏陶,还到梁家河的知青井、村史馆等地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不仅在八一敬老院聆听了革命老兵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还在延安干部学院刘煜教授的讲授下学习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岁月。“这块革命圣地,见证了革命先辈们流淌的鲜血,见证了战争带来的一场场别离,见证了国与家的跌宕岁月,亦见证了抗战胜利的喜悦与幸福。”在观看了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延安》后,2017级麻醉学的杨珏玺如是说。 此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从那个不和平的年代一路走来,所以深知现在的和平是多么难能可贵”,2017级中药学的杨晨感慨道,“我们能够带走的是这份难能可贵的‘延安’精神,这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体会。”通过对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深入学习,“重温革命情,终圆延安梦”社会实践专项培训队的队员们身体力行,坚定了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延安革命圣地已然成为了队员们的精神故乡,他们表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带着这红色的革命种子不断前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志愿者们在理论学习与躬身实践中,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青年的正确方向。” 要想彻底移除一座“大山”的确很困难,如果山不能过来,我们就过去,为山的另一边带去色彩缤纷的希望,让山区人民群众感受更多的人间温情。 (文/张湫浩 杨源 陈时雯)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037次访问,全刊已有111527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