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简讯

   期次:2019年第767期      查看:54   
近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官方网站公布了“智慧教学试点项目”评选结果,我校被评为“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王巧稚、徐祖健2位教师荣获“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
“智慧教学试点项目”与“智慧教学之星”评选,是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为推广相关高校在智慧教学领域的先进经验,表彰在智慧教学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而开展的年度评选活动。本次获评“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和“智慧教学之星”,是对我校近年来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充分肯定,也是我校开展混合式教学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进一步营造开展智慧教学的良好氛围,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赵丽娜)
2月13日,作为第二主研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为第一主研单位),附属医院陈礼刚教授参与撰写的“中国颅脑创伤”长篇论文在世界神经科学排名第一的《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影响因子27.138分)在线发表。
这是中国专家首次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报道中国颅脑创伤取得的成就,引起国际同行对中国颅脑创伤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科学顾问、国际神经创伤协会前任主席、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神经外科Andrew Maas教授称赞:该论文的发表在中国颅脑创伤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论文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全方面剖析了中国颅脑创伤发生的特点和现状,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在颅脑创伤诊治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国颅脑创伤救治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努力方向。例如,颅脑创伤患者空中转运很少而导致抢救时机的延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普及率低、临床救治仍然不够规范、地区救治水平不平衡、高水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不多等。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重症病房危重病人的医护水平、加强神经外科医师专科培养能力、积极开展国内外高水平随机对照研究和疗效比较研究。
由附属医院陈礼刚教授带领的颅脑创伤团队一直致力于提高颅脑创伤救治的临床疗效,多次举办颅脑损伤培训班,团队相关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为推动西部地区神经创伤专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救治成功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山)
近日,中华医学科技奖2018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陈跃教授团队申报的“核素诊疗自主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截至目前,陈跃教授团队共获6项省部级成果奖,其中201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王莉莎)
近日,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泸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名单,全市共有33人入选。我校刘毅、聂敏海、吴建明、江凤、颜洪、王清、王丽、刘勇等8名专家入选第八批泸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此次我校8名专家入选第八批泸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取得的可喜成绩。下一步学校将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带头作用,在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活动交流、科研条件保障等方面提供良好条件,带动各学科人才队伍快速成长,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人事处)
2月9日—2月24日,学校康复医学系主任胥方元教授带领5名学生代表,与成都体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共17名师生一起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医学院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Rehalink冬令营”访问交流活动。
学习交流团与比利时学生一起学习,体验了安特卫普大学医学院PT(物理治疗)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课程,了解了比利时康复医学PT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同时参访了该大学医院(UZA)康复医学科。在结业仪式中,我校师生代表用英语展示了半个月的游学感悟,并由安特卫普大学医学院院长Guy Hubens教授授予结业证书。
在新时代背景下,“引进来”和“走出去”已成为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趋势。此次交流团赴比利时参访学习,旨在加强我校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同时为以后与安特卫普大学的定期互访、教学及科研合作、共同培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打下基础。
(胥方元)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073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25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