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身示范葆初心 灵魂育人守信念

——记学校关工委副主任、原党委书记石俊华
   期次:2018年第761期   作者:张颖 李泽 王若曦   查看:179   
“空谈不仅误国,还误自己的成长”
1961年,石俊华从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上世纪70年代,被调至当时的泸州医学院(今西南医科大学)工作。法律专业出身的他,尽管来到了一所医科院校,对于法律,还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社会处于转型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医疗卫生方面出现的法律问题逐渐涌现,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问题日益凸显。石俊华觉察到了医学与法律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且发现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于是有了创立医事法学专业的想法。可是当时学校条件还不成熟,加之自己对医学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沉淀不足,于是他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尊重实践,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信念,开始了探索与积淀的历程。一方面深入学法,着力研究医药卫生中的法律问题;同时,为了了解实际情况,作为一名管理干部,石俊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医学科普学习,院领导分工时主动要求联系附属医院,参加医院查房,有时甚至与病房工人共同打扫卫生。
有了法律知识、医学认识和管理能力,石俊华才敢真正确立新目标——在学校开创医事法学专业,尽己所能为学校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做贡献,为社会培养懂医懂法的复合型人才。
1999年退休时,石俊华已在泸医工作了近30年。思索再三,他认为在我校创办医事法学专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在多方支持下,学校成立了以他牵头的工作小组前往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创办了医事法学专业的高校——南京铁道医学院进行实地考察,回来后通过反复论证,终于在2000年将酝酿多年的想法付诸实践。
“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没有经验,就去已经开办这个新兴专业的南京铁道医学院和拥有完备法律知识体系的西南政法大学实地考察、学习经验;没有师资,就想方设法多方挖掘专业法律人才,或请当时的公安学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律专家来校进行兼职教学;没有教材,就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教师自己编写……克服种种困难后,医事法学专业终于创办起来了。
为了支持人才培养,必须建立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服务与医法专业联动发展的大平台,这是石俊华早已有的规划和构想。
“你们的条件还不成熟”,2007年,已经往返北京十多趟,为《医学与法学》申报公开发行刊号而奔波的石俊华一行人再次遭到了拒绝。无法公开发行,我校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减小,这极不利于我校医事法学专业的长远发展。
于是这位年近70、早已“退休”10年的“新主编”及其团队四处奔走,不断去和有关单位汇报情况,说明我校创办杂志的可行性及需要,最后硬是成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我搞学术研究,一是出于工作需要,更是因为志趣爱好”,经过多年积累沉淀,石俊华在医事法学、健康法学等领域确立了一定的学术地位,这也有力地扩大了我校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此外,由他同程文玉教授合力牵头,又先后成立了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和西南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实现了“一专业、两中心、一杂志”,以医法人才培养为中心,集医疗、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
过程当然充满曲折,但每当被问及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路前行时,石俊华的眼眸中总闪烁着熠熠光辉——“是党培养了我。”在他看来,是党的教育促使他树立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教育他要脚踏实地,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他的坚持,就是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总想着再做点什么”
厚厚的镜片后面,是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通过镜片牢牢锁定电脑屏幕,双手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在西南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办公桌前,石俊华正查阅着各项研究资料。
爱学习的习惯使他终身受益。刚来学校时,他对医学全无认识,于是他自学医学知识,不懂就问医生朋友,或者去听听课,虽然无法达到专业水平,但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都起了重要作用。即便已近80岁高龄,他仍坚持学习,不仅如此,他还熟练地运用微信等平台,将所需资料下载到电脑中,整理提纲、按点分类。
石俊华还常鼓励杂志编辑部和中心的年轻人要形成爱学习、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既然来到医学院校工作,尽管你是法律专业的,你都必须要对医学有所了解,甚至可以去听一听课。”
在法学院院长罗刚眼中,石俊华是“不用说很多话,用行动就能影响他人”的良师。在主持广安市的立法项目期间,80岁高龄的他依旧坚持研讨,工作超时就和年轻人一起吃加班餐;创立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期间,深夜还在修正第二天去省上汇报答辩要用的PPT……
他勇拓新兴专业育人才,认定“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时代主题”;他攻坚克难达目标,认定“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实践,约束自己是确认人生底座的基础”;他发挥余热讲奉献,认定“只有不断地自我学习、补充自我才能跟上时代,把握时代”。现在,他还“总想着再做点什么”,他的这种精神在影响后辈这件事上已经“做”了很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了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自己感触最深的的那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698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17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