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际交往给了你多大压力?

   期次:2017年第737期   作者:杨贵英   查看:74   

人际交往给了你多大压力?


常有同学来咨询,诉说人际交往方面的苦恼:认识的人不多,和别人没有话说,无法与人交心,不想和别人谈那些无聊的话题但又担心因此人际关系不好,想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却又怕被认为高冷孤僻……可见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压力。

这些人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有时感受到的不是友情带来的快乐和开心,而是不得不伪装的痛苦和显得疲惫的应付。那为什么很多人依然要勉强自己呢?因为他们从小便常被教育“多条朋友多条路”“朋友多点好”“多和其他人搞好关系”这种观念,于是便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要多和别人交友这种设定。而且社会常常将没有朋友、不爱交际定义为“孤僻的”“奇怪的”,大人们都会认为孩子不爱交际就是不好的。实际上许多人并不清楚什么自己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朋友。

人处在社会中,与其他人发生联系,有所交往是必然的。与其他人的这些交往,我们可以统称为社交。社交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共事社交。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共事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件事情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共情类的需求。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或是当他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减少,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也会下降。

随着时代发展,无论是职场、情场、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的思维都更偏向于现实性、且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更加清晰,过去的那一套靠“情分”来办事的法则已经在逐渐失效。人们更倾向于就事论事、有事说事的共事社交。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比如当你难过时可以要求他陪伴你,当你无聊时可以叫他一起玩,当你开心时可以拉着他一起庆祝。但是当你们涉及到必须共同完成的事情时,比如班上的团活,比如寝室的卫生,你应当按照共事社交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共情社交讲究双方对等付出真心,需要花时间、精力去维系;共事社交与感情无关,讲究权责清晰,随着事情的有无或进展而不断重组与更新。

在对待社交时我们应该持有的一个心态是开放、不强求、以自己的需求和评判标准为主导。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门槛、符合你对朋友的定义和要求的,并且由于社会交际的随机性,再加上每个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所以,做好你自己是最重要的!因为朋友和良好的社交关系会在你做好自己后自然而然伴随而来。

你理解了社交的本质,就可以采取对事不对人的方式不卑不亢地和他人相处。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在与人相处时,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做价值评判与动机揣测,同时还容易在情绪出现波动时影响理性和思维逻辑,尤其是在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由“讨论”变成“维护自己的观点”。对事不对人的社交方式做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不断练习。

从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别人沟通时停止对别人人格或价值上的评判,而仅仅是阐述事实。比如:张三你这个事做得不好而不是张三你这个人真没用;李四你在我危难那次没帮我而不是李四你真没义气。

从别人对你的角度而言,当别人说你某事做得不好、某一行为有失分寸、某一场合举止失礼时,你应当理解为那的确只是对你的行为的评价、而不意味着对你整个人的否定。而同时,当一个人在与你沟通时总是对你做价值评判,或是借由一件事情攻击你、否定你,你应当意识到这绝对不意味着真的是你不好,而是对你做评判的人愚蠢且被情绪冲昏了头脑。

如果你发现和一个沟通时经常会由就事论事的讨论转变为由情绪控制的攻击,那我的建议时你可以在今后减少和这个人交流。当你的心智足够成熟,感觉自己在和一些朋友相处很累,或者是你自己已经很清楚你不想再和某些人继续交往下去但碍于面子又不好直接终结关系的时候,其实,你应该直接终结这些关系。

如果你对社交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地,你在和别人相处时就会轻松自然,不再拘泥于人情礼节、不被别人道德绑架,不需再为别人的错误负责了。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525次访问,全刊已有111683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