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发展理念下的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深入我校调研

   期次:2017年第736期   作者:李静 谢明雄   查看:175   

“新发展理念下的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深入我校调研

本报讯(李静 谢明雄)5月13-14日,“新发展理念下的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专家到我校进行调研。该课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管所、国研智库联合组织,并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相关部委的专家组成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应用型高校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其成功做法与经验,以资借鉴,进而促进我国应用型高校健康发展。

5月13日,在党委书记廖斌和校长何延政的陪同下,专家组实地调研了我校医学电生理学实验室、大学科技园、临床实践技能中心、中西医结合技能中心、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药学院实验室和附属医院、附属中医医院,了解我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5月14日上午召开了调研座谈会。课题组专家,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汪小帆、高教处副处长郑秀清,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鞠丽、副市长马宗慧、教育局局长黄辉,全体校领导、部分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负责人等50余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副社长、国研文化传媒总经理张诗雨博士主持。

廖斌致辞,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蒋辅义从地理位置、区域分布、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方面介绍了泸州市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泸州市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机遇,着力推进泸州市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他表示,泸州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西南医科大学在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汪小帆介绍了四川省高等教育总体情况,对西南医科大学在非省会城市办学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结合本次调研主题,他介绍了我省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和高校分类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改革,包括四川省出台了《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办法》、开展应用型高校转型改革试点、立项建设应用型专业、积极申报产教融合发展项目、将应用型理念贯穿本科专业评估中等具体举措。他还就高校与企业融合中的责权利、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资金和产业政策支持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何延政代表学校作了题为“改革创新谋发展,强化内涵提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的主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管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建伟博士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他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发展存在同质化严重和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两大问题,而我国经济今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人力资本积累和自主创新,这都需要高等教育支撑尤其是要发展应用型高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

座谈会上,课题组专家结合前期的实地调研情况畅谈了各自的感受和体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我校重视顶层设计,解放思想,及时抓住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确立了准确清晰的办学定位和目标;重视以需求为导向,实事求是,以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学科专业定位准确,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担当起了高校的社会责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与效果;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作为地方高校的临床医学学科进入了ESI排名前1%,非常不易。学校办学环境开放,软硬件设施建设到位,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这些都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同时,课题组专家们就学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在人才引进方面,应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资源,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可以将地方产业发展重点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突破方向,二者互为促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生聚集效应;在与地方政府融合方面,可以将学校顶层设计纳入地方总体发展规划,共同建立学科专业委员会,将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更好地与社会急需人才需求对接起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许多专家还特别指出,建设综合性应用型高校和开展科学研究并不矛盾,要用长远、开放、动态的眼光将学校发展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

通过今年1月和本次的深入考察调研,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并将我校选为“新发展理念下的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的重点案例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我校发展经验与模式的深度剖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参考。

 

西南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430次访问,全刊已有1116509次访问